六6班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与德育工作要求为纲领,结合六年级学生“青春期初期+毕业过渡”的双重特点,围绕“习惯巩固、学业冲刺、心理疏导、家校协同”四大核心,通过精细化管理与个性化引导,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小学关键期,为初中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36名学生,整体班风积极,但存在三方面核心问题:一是学业上两极分化明显,10%左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基础薄弱;二是行为上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课间追逐打闹、作业拖沓现象偶有发生。
三、核心工作目标
1. 常规管理:班级纪律达标率98%以上,卫生、考勤、作业提交等常规指标稳居年级前列。
2. 学业提升:缩小两极分化,班级各科平均分较上学期提升5-8分,学困生合格率提高15%。
3. 心理建设:学生焦虑情绪得到有效缓解,无极端心理问题,95%以上学生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
4. 家校协同:家长参与度达100%,形成“家校共育”良好氛围,有效解决学生在校、在家共性问题。
四、月度详细工作安排
9月:开学适应·常规月
核心目标:帮助学生快速收心,建立班级规则,明确本学期学习与行为要求。
具体工作
1. 开学准备(9.1-9.3)
完成学生报到、座位调整,检查暑假作业完成质量,一对一沟通未完成学生。整理教室环境(张贴班级公约初稿、学习目标墙、卫生值日表)。
2. 规则建立(9.4-9.10)
召开“我的新学期目标”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讨论并修订《班级公约》(含课堂纪律、作业提交、课间安全),明确奖惩制度(如“守纪之星”每周评选)。确定班干部与值日分工(班长1名、纪律委员2名、卫生组长4名),召开第一次班干部会议,明确职责。
3. 习惯强化(9.11-9.20)
每日早自习前10分钟检查作业,课间安排纪律委员巡查,防止追逐打闹。开展“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微讲座,指导学生制定《每日学习计划表》(含早读、课后作业、复习时间)。
4. 家校启动(9.21-9.30)
讲解六年级学习特点、本学期计划,明确家长需配合事项(如监督作业、关注孩子情绪)。
10月:学业攻坚·爱国教育月
核心目标:启动分层辅导,提升学业效率;结合国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集体意识。
具体工作
1. 学业提升(10.9-10.15)
依据9月课堂表现与作业情况,划分3个学习小组(优、中、弱),每组4-5人,优弱搭配,确定“小老师”(优等生),负责课后帮学困生讲解基础题。
2. 分层辅导(10.16-10.25)
每周二、周四放学后30分钟,针对学困生开展“基础巩固课”(聚焦数学计算、语文字词、英语单词);针对优等生,布置拓展作业(如数学应用题拓展、语文阅读理解拔高)。
组织“学习方法分享会”,邀请3-4名优等生分享“错题整理技巧”“课堂笔记方法”,发放《错题本使用指南》。
3. 爱国教育(10.26-10.31)
召开“我爱我的祖国”主题班会,观看《新中国成立大业》片段,组织学生分享“我知道的爱国人物故事”。开展“爱国手抄报”比赛,优秀作品张贴在班级文化墙,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11月:心理疏导·感恩共育月
核心目标:缓解学生中期学习压力,强化感恩教育;通过家长开放日,促进家校深度配合。
具体工作
1. 心理疏导(11.1-11.10)
每周班会课开展1次“心理小课堂”:第一周讲“如何应对学习压力”(如深呼吸、运动解压),第二周讲“与同学友好相处”(处理矛盾技巧)。发放“谈心本”,学生可匿名或实名记录烦恼(如“作业太多”“怕考不好”),班主任每日收阅并手写回复,重点关注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如近期沉默、成绩下滑)。
2. 感恩教育(11.11-11.20)
开展“感恩父母”系列活动:布置“为父母做一件事”(如洗碗、捶背),撰写“给父母的一封信”,班会课分享感人故事,录制“感恩视频”发给家长。结合感恩节,组织“感谢同学”活动,让学生写下同学的优点,贴在班级“优点墙”上,增强同伴互助氛围。
3. 家校共育(11.21-11.30)
观察学生课堂表现;课后召开学生小型座谈会,反馈学生中期情况,收集家长建议。完成第二轮家校沟通,重点反馈学生心理状态与感恩活动参与情况,提醒家长关注孩子劳逸结合,避免过度施压。
12月:集体凝聚·期末冲刺月
核心目标:增强班级凝聚力,缓解期末焦虑;启动期末复习,确保学业收尾有序。
具体工作
1. 集体活动(12.1-12.10)
组织“班级拔河比赛”“两人三足接力赛”,以小组为单位参赛,设置“团结之星”奖项,赛后分享“团队合作感悟”,强化集体荣誉感。开展“班级元旦联欢会”筹备(12月下旬),让学生自主报名节目(唱歌、朗诵、小品),分工负责策划、道具、主持,锻炼组织能力。
2. 复习规划(12.11-12.25)
指导学生制定《期末复习计划》,按“基础知识-错题复盘-综合模拟”三个阶段推进,每日安排30分钟针对性复习(如周一复习语文生字词、周二复习数学公式)。开展“复习互助小组”活动,每组制定“复习任务表”,小老师监督组员完成基础复习,班主任每日抽查复习进度,针对薄弱学科(如英语)开展专项辅导。
3. 心理调适(12.26-12.31)
召开“期末不焦虑”主题班会,分享“复习减压小妙招”(如分段复习、积极暗示),组织“情绪树洞”活动,让学生匿名写下焦虑,集体讨论解决办法。一对一约谈重点学生(学困生、焦虑明显学生),给予鼓励,帮助调整复习节奏,避免过度紧张。
1月:总结评价·毕业过渡月
核心目标:完成期末收尾,做好评价总结;初步引导学生适应毕业季,为下学期铺垫。
具体工作
1. 期末收尾(1.2-1.10)
组织期末模拟考试(1.4-1.5),考后分析错题,针对高频错题开展最后1次专项辅导;提醒学生整理本学期作业、试卷,形成“学习档案”。完成班级常规总结,统计本学期“守纪之星”“学习之星”“卫生之星”获奖情况,准备期末表彰物资。
2. 评价表彰(1.11-1.18)
召开“期末总结表彰会”,颁发各类奖项,邀请进步最大的学生分享“学期成长故事”;组织学生撰写《本学期自我总结》,反思收获与不足。发放《寒假学习建议》,指导学生制定寒假计划(含学习、运动、实践活动),提醒家长监督孩子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沉迷电子产品。
3. 毕业过渡(1.19-1.20)
召开“小学最后一学期,我准备好了吗”主题班会,初步讨论毕业季目标(如“考上理想初中”“提升某科成绩”),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完成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梳理本学期问题(如学困生辅导效果、心理疏导不足),制定下学期改进计划;最后1次家校沟通,反馈期末成绩与寒假注意事项,提醒家长关注孩子毕业季心态变化。
五、保障措施
1. 记录跟踪:每月整理家校沟通记录与学生成长档案,确保工作可追溯、可调整。
2. 资源协调:如需心理疏导支持,及时联系学校心理老师;针对学困生,协调科任老师共同制定辅导方案,确保各科同步推进。
3. 灵活调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如突发心理问题、学业进度滞后),动态调整月度计划,优先解决紧急问题,确保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