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德育之窗>>班主任之家>>文章内容
四(3)班班队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5-09-0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储音

四(3)班第一学期班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围绕 “培养良好习惯,提升综合素养” 的核心目标,将德育工作融入班级日常管理、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意识、自主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思想道德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良好品德,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缩小学习成绩差距,使班级整体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行为习惯目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校园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作息习惯和劳动习惯。

能力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打造一支负责任、有能力的班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

班级文化目标: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勤奋好学、乐于奉献的班级文化氛围;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

三、具体工作内容及措施

(一)思想道德教育

主题班会教育:每月开展 1-2 次主题班会,围绕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仪”“感恩教育”“诚信教育” 等主题,采用讲故事、看视频、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践行道德规范。例如,在国庆节前后开展 “我爱我的祖国” 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在重阳节开展 “感恩长辈” 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尊敬长辈、关爱老人。

日常渗透教育:利用晨会、午会等时间,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例如,当发现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及时进行调解,教育学生学会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人;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乐观心态。

榜样示范教育:树立班级内的优秀学生榜样,通过表彰 “文明之星”“爱心之星”“学习之星” 等,让学生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如雷锋、刘胡兰、钱学森等,激发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和效仿意识。

(二)学习习惯培养

制定学习规范: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学习规范,明确上课、作业、预习、复习等方面的要求。例如,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不做小动作;作业要按时完成、书写工整、不抄袭;每天要坚持预习新课、复习旧课等。并将学习规范张贴在班级显眼位置,让学生时刻牢记。

加强课堂管理:密切配合各科老师,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及时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对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通过提问、提醒等方式,引导其集中注意力;对于积极发言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作业监督检查:建立作业监督检查制度,每天由学习委员负责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于未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差的学生,及时督促其补做或重做,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同时,定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比和展示,表扬优秀作业,激励学生提高作业质量。

学习方法指导:定期开展学习方法指导课,向学生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如何做好预习、如何记笔记、如何进行复习等。并组织学习经验交流活动,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帮助其他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行为习惯养成

常规训练:开学初,利用一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包括队列训练、课堂纪律训练、卫生习惯训练等。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队列训练中,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在卫生习惯训练中,教学生正确的打扫卫生方法,培养学生保持  教室和校园环境整洁的习惯。

监督与评比:建立班级监督岗,由班干部和优秀学生组成,负责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每天对学生的遵守纪律、卫生清洁、文明礼仪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比,每周总结一次,评选出 “行为规范小标兵”,并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监督与评比,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共同制定教育方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例如,通过家长会、电话、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宣传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定期组织家校互动活动,如亲子运动会、亲子手工制作等,增进亲子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劳动习惯。

(四)班干部培养

班干部选拔:开学第一周,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选拔出责任心强、有能力、受同学信任的班干部,包括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卫生委员、文体委员等。明确各班干部的职责分工,让他们各司其职,共同管理班级。

班干部培训: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对班干部进行培训和指导。教给他们管理班级的方法和技巧,如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如何组织班级活动、如何向老师反馈班级情况等。同时,鼓励班干部大胆工作,勇于承担责任,在工作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发挥班干部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让他们协助老师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例如,班长负责统筹协调班级各项工作,及时向老师汇报班级情况;学习委员负责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组织学习交流活动;纪律委员负责维护课堂纪律和课间秩序;卫生委员负责安排和检查班级卫生工作;文体委员负责组织班级文体活动等。通过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集体意识。

(五)班级文化建设

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与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包括学习纪律、课堂纪律、课间纪律、卫生纪律、考勤制度等。规章制度要具体、明确、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并将班级规章制度张贴在班级公告栏,让学生共同遵守,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打造班级文化阵地:精心布置班级教室,打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阵地。例如,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定期更新学习内容、德育知识、班级活动照片等;在教室两侧的墙壁上,设置 “学习园地”“荣誉榜”“读书角” 等板块。“学习园地” 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绘画作品、手抄报等;“荣誉榜” 张贴班级获得的荣誉证书和优秀学生的照片;“读书角” 摆放各类图书,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开展班级文化活动: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如读书分享会、诗歌朗诵比赛、绘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元旦联欢晚会等。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五、活动安排

9

开学第一课《翻越浪浪山,遇见新自己》

10

“喜迎国庆,爱我中华”

1. 开展 “我爱我的祖国” 主题班会,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成就;2. 组织学生制作国庆手抄报或绘画作品,举办展览;3. 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撰写观后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11

“文明礼仪伴我行”

1. 开展 “文明礼仪” 主题班会,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和规范;2. 组织 “文明礼仪小标兵” 评选活动;3. 开展文明礼仪实践活动,如在校园内主动向老师问好、帮助同学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12

“书香满班级,阅读伴成长”

1. 建立班级读书角,开展读书分享会;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讲故事比赛;3. 评选 “阅读之星”,表彰爱读书、读好书的学生。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1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1. 召开期末总结班会,回顾本学期班级工作和学生的成长情况;2. 评选本学期各类优秀学生,如 “学习之星”“文明之星”“爱心之星” 等;3. 布置寒假作业,指导学生制定寒假学习和生活计划。

总结本学期的工作经验,激励学生继续努力,为下学期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

六、工作保障措施

加强自身学习:作为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培训、教研活动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班级管理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密切家校沟通: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电话、微信群、家访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和策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争取各科老师支持:主动与各科老师沟通协调,了解学生在各科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和措施。协助各科老师做好课堂纪律管理、作业批改和辅导等工作,形成班级教育管理的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对于有特长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3)班 储音

                                                                 2025年9月1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