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班主任工作总结
陈莉 2025.06
时光匆匆,五年级的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已近尾声。回顾这一学期,在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心理关怀、卫生管理、习惯培养、家校交流等方面,有耕耘的汗水,也有收获的喜悦,现将工作梳理总结如下:
一、班级文化:以 “和” 为魂,共筑成长磁场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底色。学期初,我与孩子们共同研讨,确立 “和乐共进,做最好的自己” 文化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打造 “班级文化角”,展示大家的书法、绘画作品,以及 “我的成长目标” 卡片,让墙面 “说话”,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
开展 “班级故事分享会”,每周推选同学讲述身边互助、奋进的小故事,像同桌为学困伙伴耐心讲题,运动健儿为班级荣誉咬牙冲刺,这些真实故事,让 “和乐共进” 从理念落地为日常行动。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下,班级氛围融洽,同学间少了争执,多了包容;少了散漫,多了担当,为学习与成长筑牢精神基石。
二、学生心理:以 “心” 护航,守护成长微光
五年级学生正处心理过渡期,敏感又渴望独立。我注重从细节捕捉他们的情绪波动,设立 “悄悄话信箱”,定期开箱倾听烦恼:有对学业压力的焦虑,有与同学相处的小矛盾,也有对自我成长的迷茫。
针对这些,一方面,利用班会开展 “情绪管理小课堂”,教大家识别情绪、用 “深呼吸法”“倾诉法” 调节;另一方面,一对一谈心,做耐心倾听者与引导者。比如,有孩子因作文写不好自卑,我从段落进步处肯定,鼓励他从仿写开始,逐步重建信心。当看到孩子们从 “紧锁眉头” 到 “笑意舒展”,深知心理关怀是照亮成长的重要光焰。
三、班级卫生:以 “责” 为绳,擦亮环境底色
整洁环境是学习的基础保障。我与学生共同制定 “卫生责任公约”,划分 “包干区”,细化到 “窗台无灰、地面无纸屑、桌椅摆整齐” 。设立 “卫生监督员” 轮岗制,让每个孩子参与管理。
起初,存在值日拖沓、保洁意识弱问题。通过 “卫生积分赛” 激励,每周统计小组得分,表彰 “卫生标兵组”,激发集体荣誉感;开展 “1分钟快速整理” 小竞赛,训练高效保洁技巧。如今,教室常保整洁,课间随手捡纸、主动整理书桌成习惯,清爽环境也让学习更添专注。
四、习惯培养:以 “细” 为尺,雕琢成长模样
习惯是成长的隐形翅膀。学习习惯上,抓 “课前准备3分钟”,要求提前摆好文具、默读预习提示;推行 “错题本 + 反思卡” 制度,让知识查漏有迹可循。生活习惯上,强调 “有序收纳”,教大家分类整理书包、抽屉;开展 “光盘行动打卡”,珍惜粮食渐成风尚。
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遇到反复时,用 “成长树贴纸奖励” 激励,每实现一周良好习惯,就为树上添一片 “树叶”,可视化的进步,让孩子们更有坚持的动力,如今,专注听讲、按时作息等习惯,正慢慢内化为成长自觉。
五、家校交流:以 “合” 为桥,凝聚共育力量
家校协同是教育的 “双翼” 。本学期,创新沟通形式:一方面,搭建 “线上 + 线下” 交流平台,定期推送 “育儿小贴士”,分享心理疏导、习惯培养方法;每月举办 “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进课堂听课、参与班级活动,直观了解孩子在校状态。
另一方面,开展 “家校共育沙龙”,围绕 “五年级孩子的心理疏导”“如何助力学业提升” 等主题,让家长分享经验、碰撞思路。当看到家长从 “只关注成绩” 到 “重视全面成长”,从 “单向求助” 到 “主动分享”,深知家校同心,方能为孩子铺就更宽的成长路。
六、反思与改进:以 “思” 为帆,续航教育旅程
回顾工作,仍有不足:班级文化活动对部分内向孩子吸引力不足,参与度待提升;心理关怀的深度和持续性,在学业繁忙时易受冲击;家校交流中,对特殊家庭的个性化支持还可加强。
未来,计划:
设计 “文化微任务”,如 “内向孩子专属文化创作”,让每个孩子都能融入班级文化建设;
建立 “心理关怀档案”,动态跟踪学生情绪,保障关怀连续性;
定制 “特殊家庭共育方案”,联合心理老师,给予更精准支持,让教育的温度,传递到每个角落。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五年级的这段旅程,有欢笑、有思索,更有对育人初心的坚守。未来,我将继续以爱为舟,载着责任与希望,陪孩子们驶向更辽阔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