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积极心理学>>计划总结>>文章内容
积极心理学课题小结(徐爽)
发布时间:2024-06-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爽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三个领域,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也就是从主观、个人及群体三个层面来进行探讨。简单来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旨在促进个人、群体以及社会的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最近的5到10年间,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应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关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的学术探讨日益增多,受其带动,我国教育界在这方面的实践体现出从学术介绍到观念认同再到探索尝试的递进态势。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实践探索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国研究者在多个实践项目中引入积极心理学概念,以身心健康、积极参与、积极社会关系、积极情绪等积极心理学核心概念作为理论指导,出现了一些精心设计的、比较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的创新尝试。理论研究推动着积极心理学平衡的价值观对传统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更新。周友焕等(2014)认为积极心理学使传统教育的目标更具有普适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积极教育的目标能够使更多的人受益,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积极教育具有更加系统与完善的目标(梁涛, 2011)。积极兴趣、积极成就、积极目的等概念的引入,丰富了教育的内容:积极教育的实现依赖于适宜环境的构建(倪景, 2012),也要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积极的个人特质,引领学生积极向上,培养学生拥有感受快乐的能力(李敏, 2011)。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一直受到重视,而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引进也改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周友焕等, 2014):通过家、校、社会合作,共同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梁涛, 2011);高水平的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咨询与辅导相配合,在学校教育中全面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蔡伟林, 2014)。

我国学校的实践探索中,积极心理学相关内核与精神率先呈现于对身心健康概念与实践的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结合,大大拓展了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四川省内江市一些小学的实验探索就颇具代表性,有研究对两所小学进行了对照实验,实验组采用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对照组,通过前后测设计,比较两组被试在试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我认识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六大模块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认识水平都有显著提高(郭菊, 2014)。还有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以“生命1+1”为主题的生命与健康教育短课(郑兰, 2011)、山东省济南市某小学以“认识生命、敬畏生命、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为主线的生命教育课程(李雅婷, 2014)、四川省树德中学园艺活动提升希望感的探索(张艳, 2014)等丰富内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