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省级阅读圈课题>>研究动态>>文章内容
雨荷小讲坛之食育系列:秋天的美食 四3班
发布时间:2022-12-0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朱玉茹

秋风起,秋叶黄,让我们一起贴秋膘

你钟爱的秋天滋味是什么?林语堂说,春天娇媚,夏天热情,冬天寒冷,只有秋天纯熟、温和、稳重。在《秋天的况味》中他这样描写自己所爱的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因时而食的常州饕客对哪些美好风物倾心有加呢?

时令担当-大闸蟹

最忆江南日,无蟹不成秋。应该没有人会拒绝一只大闸蟹吧!秋风起,螃蟹肥,秋季正是吃蟹的季节。在江南,食蟹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洪流中。大腿肉,丝短纤细,味同干贝;小腿肉,丝长细嫩,美如银鱼;蟹身肉,洁白晶莹,胜似白鱼;蟹黄,妙不可言,无法比喻……所有的描述,都抵不过你来常州一趟,尝尝这些鲜活的大闸蟹。

每到大闸蟹上市的季节,长荡湖边再美的风景也会让人无暇顾及。食客们都在这里的水街上埋头跟脂膏丰腴的螃蟹“做斗争”。经过秋风的抚触和时间的滋养,太湖湾的大闸蟹也到了一年中最肥美鲜嫩的时候。个个“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轻轻掀开蟹壳,蟹肉洁白晶莹,似玉糯肥;蟹黄红脂外溢,色润鲜美。咬一口蟹肉,细嫩鲜香;吸一口蟹膏,回味无穷。

滋补担当——羊肉

常州人的秋天,在贴秋膘的代表美食中,羊肉一定首当其冲。西夏墅镇的羊肉美食文化历史悠久、氛围浓厚,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具有“江苏省羊肉美食文化之乡”之称。这座小镇每年还会以诱人可口的特色羊肉美食为媒,举办羊肉美食节。

蒸全羊、铜锅羊肉、清汤羊肚菌、白切羊肉、丹凤朝羊、新派鱼羊鲜……厨师们以西夏墅羊肉为基材,烹饪出道道美味,让无数饕客念念不忘。

焦溪古镇焦溪羊肉也是一绝。招牌冻羊糕、清水羊肉、白切羊宝、香辣羊脸肉、红烧羊肉、红烧羊蹄、铁板葱香羊宝、干锅葱香羊肚、羊肉水饺……从冷盘、热菜到点心,焦溪羊肉的吃法丰盛之极。吃罢羊肉,再去老街走一遭,小桥流水,石板古道,粉墙黛瓦,斗角飞檐,好一幅江南水墨画卷。

秋季羊肉赛金丹还有不少农庄都推出了烤全羊、全羊宴,色泽金黄、皮脆肉嫩的烤全羊,配上孜然辣椒面,还没开吃就被浓郁的香气俘虏。

鲜味担当——太湖三白

太湖渔歌唱道:一网金,二网银,三网珠宝四网珍,五网六网眼也花,太湖是只聚宝盆。这种夸张的景象,往年只有九月太湖开捕后才能看到。

在咱武进的太湖湾、滆湖,看着烟波浩渺的美景,找找其他湖泊或养殖的“三白”一解相思之苦,也是可以一饱口福的。

白鱼鳞细还刺多,但极其细嫩。鱼身可糟煎,可做鱼丸,鱼骨鱼尾可熬汤,除了红烧被视作暴殄天物外,能适应很多做法。常州人则更偏爱清蒸本味,配上吸满鱼汁的豆炙饼,真是鲜到极致。白虾和银鱼是小鲜的代表,平价且亲民。呛活虾,是保留白虾鲜味的最传统吃法。如果不能接受,白灼也是料理的好方法。头圆嘴钝的没有骨刺的小银鱼,烧羹炒鸡蛋都能体现出极鲜;再修长一些的,可以挂糊炸酥,锁住水灵灵的鲜味。

养生担当——鸭子

秋高鸭肥,秋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适宜于滋阴养津以防秋燥,是秋季食疗首选。都说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走出南京,估计这鸭子到了常州,也难逃一劫。因为常州人在吃鸭这件事上足够认真,这些鸭子美食就是最好的佐证。

在老常州的桌菜上,香酥鸭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硬菜”,是和水晶虾仁、网油卷、糟扣肉齐名的地道常州菜。“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是一道香酥鸭制作成功的最高评价。

稻草鸭是常州名菜之一,由中国烹饪大师徐军根据大文豪、大美食家苏东坡的遗世典故,发掘整理而成。常州稻草鸭的制作技艺还是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丑萌担当——雁来蕈

如果有什么美食最能定义外表平平无奇,每一口都是惊喜,非雁来蕈莫属。当第一场秋雨浸润土地时,饕客们便开始把期盼的目光定格在溧阳,等待着雁来蕈在松针草堆里探出脑袋了。雁来蕈长得丑萌丑萌的,却有比肩鸡肉的鲜嫩,口感柔韧,带着山林和松针的清香,只需一筷子的精华,美味就会让感官相通。用鲜掉眉毛来形容雁来蕈做成的各色美味,再合适不过。

雁来蕈的做法很多,炒、煮均可。和豆腐炖一锅,蕈子吸饱汁水,豆腐滚烫可爱,汤汁浓郁鲜美。若抓上一只地产的老鸭,和雁来蕈、竹笋囫囵煲进一锅,小火慢熬,鸭肉表皮油炸过的焦香,雁来蕈从深山里积淀的奇香,再加上野竹笋的清香,大荤大素,秋天的韵律,鲜咸味美,香馥绵久。 为了留住美味,溧阳人常熬雁来蕈酱,咸鲜微甜、香味醇浓,无论是配稀饭面条,还是烧其他菜式,放上那么一点酱,鲜味一下子就会打开,浓郁的汁水,惊艳的口感,干饭的精神都要抖擞几分。

最后,向大家推荐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让我们食在秋季、读在秋季,期待与你在秋天胃口大开一起贴秋膘度过这丰腴的秋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