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 项目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教师如何开展项目式教学有了清晰的认识。在阅读期刊网上下载的相关文章时,笔者留意到,我国的不少研究者都在引用美国巴克教育研究院关于PBL(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的一些观点。而本书恰恰就是巴克教育研究院的成果,可见教师跟着此书学习项目化教学,是找到了寻求“真经”的源头。
一、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每一位进入项目式教学的教师必须要厘清的问题。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首先要对项目式学习有清晰的认识。本书认为,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通过参与学术严谨的项目,学生会在收获深度知识的同时掌握21世纪的成功素养:批判地思考、分析信息的可靠性、与不同的伙伴协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要让学生做好PBL,教师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教学方法必须要有很大的转变。书中提到,在学生时代体验过PBL的教师寥寥无几。这一点,我国的教师同样如此。因此,在传统环境中教学,主要依靠直接讲授、课本和测验的教师,就面临着很严峻的现实挑战。因为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负责传授知识、无所不知的专家,而是见多识广的指导教练、学习的引导者,以及整个探究过程的向导。鼓励学生积极地提问、保持好奇心和进行同伴学习,积极创设鼓励每个学生发言的学习环境,是教师在项目式教学中应有的担当。
PBL教师在项目实施前和项目实施中的角色是不一样的,这一点非常关键。在项目实施前,教师扮演的是设计师的角色,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要求,设计好项目及项目的呈现方式。一旦进入实施过程,教师就应该积极转变角色,化身为指导者,不能再事事亲力亲为了。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方案,以更好地实现项目的目标。
有一点非常重要,项目式学习关键在于深度学习,是要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项目式教学方案时,必须与课标相对应。这就是书中提到的:让项目向有意义的学术目标看齐,确保PBL是学习的“主菜”而不是“甜点”。教师如果对项目与课标的对应经过了深思熟虑,就会更好地一步步帮助学生走向学习目标。教师在PBL的选题上要注重现实情境下真实问题的解决,在设计上要注重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教师的设计要基于两类标准,一类是学科的关键能力(概念),另一类是指向跨学科的学习和思维的培养,即本书中提到的成功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