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错题教学与管理的研究》
课题成员理论学习表
姓名 | 吴聪利 | 学习形式 | 杂志 | 日期 | 2021年11月 | |||||||
来源 | 论文 | 书籍、论文名称 | 小学生数学学习“错”现象行为分析 | |||||||||
学习内容概要 (不够填写另附纸)
|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层次较低,心理发育不成熟,对他们而言学习不是自己的事,只是应付家长和老师的游戏,因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遭遇问题时,总是出现屡错屡改、屡改屡错的恶性循环局面,学习没有效果又浪费了时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老师对错题要告别机械训练,远离枯燥的题海战术,不再一味地单向讲解错题,而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并且积极科学地指导学生找准方向加以改正。 一、“错”现象:众错云集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整合这三个目标,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中的显性目标,尤其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最能反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知识与技能是否熟练掌握的最好表现形式来自于平时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单元测试以及各种考试的结果。而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各类考试中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现象一:每次批改完作业或考试后,面对错题,有些学生立马就能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而一些学生经过老师地轻轻点拨以后,也能即刻恍然大悟。可是当时学生为什么不能自觉检查,发现错误并改正呢? 现象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此类现象:一个特别简单的内容,教师原以为学生会掌握得很好,不会出错,可是学生在练习中却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简单错误,而这些出错的地方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现象三:在学生做作业或者考试的过程中,我们教师总是反复强调要认真细心答题,完成后要自觉检查,但对检查的方法和策略却避而不谈。 现象四:学生使用草稿本随意,看起来杂乱无章,而在作业本和试卷上的书写就要规范很多,当学生完成作业或检测需要检查时,再想从草稿本上找到此题的解答过程已经不知道在什么位置了,只能再重新计算一遍,既费时又费力。 现象五:作业当中一些常见的错误,经过教师的多次讲解,在下次的练习中学生仍然会犯相同或类似的错误。 现象六: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并在错误的地方及时指出错误的原因,给出相应的评语,然而一些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稍微看一下就放进书包,也不及时订正。 二、“错”原因:错综复杂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是特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这让很多教师感到非常头疼,为什么学生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有些错误却是屡现屡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下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些错误形成的原因。 1.态度不端错误 由于学习态度不认真造成的错误是最常见的错误类型之一。学生学习态度越不认真,越容易犯简单的错误。学习态度不端正是造成“低级错误”的罪魁祸首。学生在作业中书写不规范,看题不仔细,计算过程粗心大意,而导致计算结果出现错误。比如加法运算,25+45=70,但是有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容易把0写成6,这都是因为不好的书写习惯造成的。再比如竖式计算290÷32,有学生笔算时把290错写成390,这也是不好的学习态度造成的。 这些常见的错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究其根源是由于学生学习习惯差、态度不端正、书写不规范、缺乏耐心和细心,做事急于求成导致的。 2.审题不清错误 认真审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小学生因为不会审题或审题不严密而导致的错误屡见不鲜,尤其是低年段学生这种现象非常严重。学生在解题时,常见的错误是读题不认真,未审清题目就急于动笔解题;不会分析题干中的关键条件,对重点词句无所适从;对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 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小红、小林和小刚7天一共练了420个大字,平均每人每天练多少个大字?”学生只列出420÷7=60(个)这一道算式,而忽视了题目中还有“小红、小林和小刚”这3个人的条件,这就是学生在解题时没有认真审清题目而导致的错误。 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审题的作用和意义,认为审题就是简单地把题目读一遍或几遍,在没完全弄清题目意思时,就匆匆把题目解答出来,而在后面的检查中也只简单地停留在把刚才的解答过程再算一遍,造成错误。 3.生活常识缺乏 生活常识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当数学学习与生活常识脱轨就会产生错误,而这些错误有时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因为他们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到生活中去。 例如:一袋方便面110克、一瓶可乐500毫升、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60~120千米……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在试卷中发现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把1颗蚕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溢出的水大约是( )。A.1升、B.1毫升、C.10毫升”,有学生选择A。
4.思维定势错误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指的是人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就是容易使人出现惯性错误,例如:在混合运算中600-200÷50,学生会习惯性地从左往右算起,而忽视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直接导致计算错误(见图4)。 思维定势导致的错误其实反应了学生对相似问题判断力不够准确,学生在心中早已认定相关的内容,由于错误思维主导,导致错误发生
5.思维品质缺陷 不同的个体思维水平存在差异,这也反映了人思维品质的个性差异。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离不开感性经验和具体形象的事物,所以当作业或试卷中出现一题多解、灵活多变的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往往层次不齐,有些回答不完整,遗漏几点,有些回答无序。例如:( )÷7=( )……( ),除数是7,余数可能是几;再如,“桃树20棵,梨树比桃树多7棵,一共有多少棵果树?”这些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并非难题,但有学生只做出部分解法,根本原因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存在缺陷,不能有序地找出所有答案。
| |||||||||||
学习 心得 |
看了这篇文章,确实有感而发,小学生的错题现象很普遍,罗列的很详细,原因分析的也很到位。知道学生错题的行为,成因分析,才能更好的有对应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