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科教学>>语文>>教学资源>>文章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2-01-0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刘丽玲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洋洋、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惩”;以自己的方法理解“租借”“铿锵有力”“衣衫褴褛”等词的意思。

2)在初步的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展示周恩来从少年到垂暮之年的一组照片。老师语言渲染进行大致解说。

【设计意图: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此处,一幅幅总理亲切的照片和着老师诗一般的语言,将学生的目光紧紧吸引,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老师板书课题,相机理解“崛起”“之”之意,明晰课题含义。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2、就题质疑。归纳总结: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借助已有识字经验,先扫清一部分“拦路虎”: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巡警、吵嚷、得意洋洋、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汇报,将不认识的列举下来,在读文中进一步扫除。

 2、初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补充三组词语:

1)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2) 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    

3)铿锵有力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解决问题。(周恩来因为“中华不振”,才立此远大志向。)

(二)再读课文。

    1、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2、其余学生边听边思,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分层次理解词语,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愿望。】

 三、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研读重点语段,深入感悟。 预设:

 1、第7自然段,抓住“闯进” 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第8自然段。

1)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深入体会“中华不振”,完善板书,添加感叹号。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形象,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抓住“惩处”,再理解“中华不振”。

   指导写字学习“惩”字,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抓住“惩处”进行感情朗读指导。

2、出示图片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洋洋?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与文本进行交流,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现出一个 “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对话”这样一个过程,培养起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在阅读实践中通过学思结合习得学习方法,获得语文能力。

 四、写话训练。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此处挖掘文本空白,将读写整合,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我想只有这样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语文课才有可能流淌诗意。

五、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