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5月25日,区谢红英教师发展工作室成员齐聚常州市华润小学,开展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活动。
陈伟伟老师和岳旭琴老师同题异构,都选择了六年级下册习作四《心愿》执教。陈伟伟老师着重构思和写法,指导学生从“我的心愿是什么”“产生心愿的原因”“实现心愿如何做”等方面构思,指导写法,让学生有法可依,“结合生活经历”“选取生活示例”“加入内心想法”“表达真情实感”“查找相关资料”“引用合适素材”,微课协助学习,让学生选取合适的写作方式完成习作。岳旭琴老师运用全景平台,让学生自由选取“食材”梳理习作内容,选取材料、组织内容、根据内容、选择形式,学生有依托有方向,完成习作水到渠成。
课后,工作室领衔人谢红英老师带领工作室成员回顾课堂:两位老师的课堂均呈现了两篇案例,案例之间的对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点亮了学生的心灯;陈伟伟老师运用微课,岳旭琴老师运动全景平台,充分凸显了“互+课堂”的优势;两位老师也都眼中有学生,课堂氛围融洽,为孩子营造了自由演说的氛围。
学无止境。谢老师也带领工作室成员继续探索,首先我们的课堂需要一个完整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聊心愿;其次,我们要思考“孩子缺什么,难点在哪里”,立足学生,立足文本,学生需要打开思路,我们也需要打开思路,可借助一个现象、一个物、一件事来着手,可与文本对接用上对比手法,可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感官来叙事,最终让内容与形式匹配起来;第三,写作中的评价,必须在写作之前,告诉孩子反馈的要求,做到“教——学——评”一体。
心愿像一粒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心愿像一艘小船,行驶在心的海洋上;心愿像一团彩线,编织我们心的世界。当我们的“心愿”根植于习作的沃土间,我们将贯行作文中的教方法用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一课一得”,充分利用星级评价,让学生在习作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方向。工作室成员也将砥砺前行,在工作室这片沃土中不断汲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