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教学反思
音乐课堂纪律的管理难度本就比较大。五六年级的歌曲篇幅通常很长,学生常反映看不清楚屏幕上的内容(音、节奏型、歌词),五六年级的一些歌曲通常会出现屏幕中装不下的情况,对于这一长久以来的现象,已试过在不开灯的情况下放大屏幕、取消背景图、指定一名学生操作鼠标、拉下所有窗帘,但依旧收效甚微。但办法一般总比困难多,人不能被框死,应该没有哪条规定说:新时代的音乐课不能用书。但用书或不用书都有利有弊,近阶段先用书吧。
五下第二单元的《绿的的祖国》,因太在意学生的一些看法和想法(或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加上本人平时一直秉持“只研究音乐方面,不注重歌词教学”,觉得让学生来诵读/学唱这些歌词无实际意义,只让学生进行了歌曲旋律的学习。若有时间有机会,应该让学生重新对这首歌曲的歌词进行按节奏朗读并演唱,在充分掌握歌曲内容的前提下,再去处理节奏音准。在学生掌握歌曲内容之后,再引导他们思考歌曲中休止符的出现代表什么;应该用怎么样的一种情绪来更好的演唱等等。
六下第二单元的《小巴郎,童年的太阳》,本人认为之前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掌握特殊节奏型(如切分音等)这方面抠得太细,而相对来说忽视了教材编写者安排这样一个单元的用意————感受边陲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最近几天中国新疆上了新闻热点,而如何把这一事件与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有机结合,则需要仔细研究方法,并不是只在课堂上提一句“新疆又上新闻了啊,就这两天,你们有兴趣课后去研究一下”。而对于学生一听到“新疆”,就本能地蹦出“新疆羊肉串”这样的情况,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对策,或许是“教学机智”这一块实战经验还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