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科教学>>音乐>>计划总结>>文章内容
2020-2021四下音乐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21-02-2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秦帆

2020-2021四下音乐教学计划

秦帆

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来演唱歌曲。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声方法;唱好二声部歌曲。

3、初步欣赏一些小型的器乐曲,掌握音乐欣赏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4、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对音乐的了解与兴趣。

5、通过“拍拍敲敲”、“听听想想”、“唱一唱”等练习,提高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

 

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编写的宗旨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就是让人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本册教材的编写贯彻《音乐课程标准》精神,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国情,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此为指导,努力建设- - 套体现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及课程价值的、学生爱学、教师爱教的创新型教科书。同时,为深化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搭建新的基础台阶,为学生的音乐艺术实践和音乐审美发展提供优化的、可持续的基本教学资源,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 .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为苏教版教材,共有八个单元,分别为《舞起来》《田野在召唤》《四季放歌》《甜甜江南》《唱游森林》《月亮的故事》《奇妙人声》《地球妈妈》,卷首歌曲选用《让我们荡起双桨》。八个单元共选用33首作品,其中外国作品11首。听赏作品17首,其中11首为器乐作品。学唱歌曲16首,其中中外民歌六首,不少采用了唱、奏、动结合的方式。要求背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熟练演唱《绿叶》等四首合唱歌曲。竖笛演奏曲目八首,其中一首为两声部合奏。
活动内容包括与听赏、演唱相结合的活动及专项活动,专项活动的形式包括律动、
集体舞、露一手、采集与分享、我的编创、小小音乐剧等。伴随听、唱、动、奏,“认”的小蜜蜂穿插其中。本学期认识切分音、保持音、延长、换气、渐强、渐弱等记号,了解弱起、八六排、无伴奏合唱的概念。各单元有“成长的足迹”,与期末的“旋转舞台”组成贯穿于学习全过程的展示性评价活动。教学目标与要求:
1、积极参与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活动,保持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从音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终生喜爱音乐奠定基础。
2、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通过聆听不同题材和类别的歌曲、小型器乐剧,增强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感受。认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3、感知积累音乐主题或主题片段,能够区分乐句和音乐的基本段落,感受、体验音乐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旋律、情绪等方面的变化,能运用体态、线条、色彩等对所听音乐做出相应反应。借助经典作品和民族音乐的魅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4、能够用正确的姿势与呼吸方法,自然的歌唱,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有表情的参与齐唱、轮唱、合唱、独唱,对指挥动作能做出恰当的反应。合唱时声音的统一、和谐进一-步增强。能背唱1-2首喜5、能主动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与展示,集体意识增强,体验到合作的快乐。能对他人的表演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
6、养成良好的竖笛演奏习惯,气息与指法的运用逐步熟练,能较完整的演奏短小乐曲,并积极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7、已经学习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巩固,能随琴模唱、视唱短小的C调和F调歌曲或旋律片段,认识切分音、保持音、延长、换气、渐强、渐弱等记号,了解弱起、八六拍、无伴奏合唱的概念,能利用其帮助学习、理解与表现音乐。爱的歌曲,其中有一首民歌。

5、能主动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
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与展示,集体意识增强,体验到合作的快乐。能对他人的表演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
6、养成良好的竖笛演奏习惯,气息与指法的运用逐步熟练,能较完整的演奏短小乐曲,并积极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7、已经学习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巩固,能随琴模唱、视唱短小的C调和F调歌曲或旋律片段,认识切分音、保持音、延长、换气、渐强、渐弱等记号,了解弱起、八六拍、无伴奏合唱的概念,能利用其帮助学习、理解与表现音乐。

 

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来演唱歌曲。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声方法;唱好二声部歌曲。
3、初步欣赏一些小型的器乐曲,掌握音乐欣赏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4、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对音乐的了解与兴趣。
5、通过“拍拍敲敲”、“听听想想”、“唱一唱”等练习,提高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