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科教学>>数学>>计划总结>>文章内容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21-02-2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吴聪利

三年级下册  数学   学科教学计划

本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各部分课程内容的具体目标,在统筹规划第一学段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数与代数部分。

上学期,学生已经完成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学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探索乘、除法计算方法的经验,也形成了一定的口算、估算和笔算乘除法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本册教科书安排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简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教学。这两部分内容都是学生学习整数计算、形成必要运算能力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这两部分的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不断加深对相关实际问题及其解题方法的理解。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教科书还分别安排了“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和“有趣的乘法算式”。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避免学生在计算两步连乘时过多受到乘数位数的限制,从而使相关实际问题的内容更丰富,更具现实意义。而有趣的乘法计算规律不仅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加深对乘法计算过程和特点的理解,而且能凸显由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促进合情推理能力的提高。

上学期学生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已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本册教材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在上学期教学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并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本学期进一步学习用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并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学生在掌握了这两种基本策略之后,分析和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继续学习其他策略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此外,本册教科书还安排了千米和吨的认识,年、月、日的认识,以及24时记时法的认识。其中,年、月、日和24时记时法整合在了一个单元,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常用的时间单位及其相互关系。

2.图形和几何部分。

在上学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探索平面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本学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知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相关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拓宽观察、分析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视角,另一方面,则能为他们进一步探索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奠定基础,提供方法层面的支持。

3.统计和概率部分。

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分类整理,知道要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去收集、整理数据,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标准对一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汇总、排序、分组和简单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感受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增强数据意识,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4.综合和实践部分。

本册教科书结合上述教学内容先后安排了两次综合与实践活动。第一次结合《混合运算》单元安排《算“24点”》,让学生利用给出的几张扑克牌上的点数,选择合理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算出结果为24。这样的活动既有较强的趣味性,也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四则混合运算的理解,提高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进行计算的能力。第二次结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单元安排《上学时间》,引导学生围绕“你每天上学途中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和同学相比,你用的时间是比较长,还是比较短”这两个日常生活问题开展实际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并通过对数据分布情况的简单分析获得结论。和此前类似的活动相比,这个活动更加突出了分析和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突出了数据分析对于解决问题的作用,因而也更有利于学生培养探索意识,锻炼实践能力,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安排方面

教材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注意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更关注中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努力实现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把便教利学落到实处。

1.合理安排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努力实现各种计算方式的有机结合、相互支持。

2.以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为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

3.以面积的含义和测量为主线,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4.交替安排分数含义的认识和应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对分数概念的初步理解。

5.以数据的汇总、排序、分组和简单分析为载体,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材的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混合运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四、教材的难点:《千米和吨》、《解决问题的策略》、《年、月、日》。

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知识与技能方面:

(1)联系对四则运算的已有认识以及相关的计算经验,探索并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和笔算,初步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两步混合运算式题,进一步掌握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方法,提高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经验,认识质量单位“吨”,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24时记时法,初步了解分数和小数的含义。

(2)结合实例和操作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相关长度单位的换算;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知道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估计、描述平面图形或物体某个面的面积,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或合理估计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正确解答与面积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排序、分组和简单分析,积累经验。

数学思考方面:
(1)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认识分数和小数的过程中,尝试进行一些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推理,逐步增强思维活动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培养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2)在用分数和小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数的意义、大小、相互关系的理解,逐步增强数感;

(3)在乘法口算、估算、笔算和混合运算等计算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运算意义、基本算理、运算法则和运算规律的理解,逐步提高运算能力;

(4)在认识千米、建立面积概念、感知相关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对于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的作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5)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据汇总和数据排序、分组的意义,不断增强数据分析意识,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6)在探索乘法计算中的有趣规律、分数和小数的排列规律等活动中,经历简单的猜想和验证过程,培养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问题解决方面:

(1)联系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简单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数据的整理和简单分析,以及对分数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尝试从数量的多少与次序、物体的形状与大小等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不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2)在用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用不同计时法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选择合适单位测量、估计平面图形和物体表面面积等活动中,体会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分析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方法,探索年、月、日等时间单位的相互关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交流对统计结果的看法,以及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常见数量及其相互关系等活动中,初步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学会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考,逐步增强合作交流意识;

(4)在讨论计算方法、验证计算结果、发现简单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逐步学会表达思考的大致过程与结果,学会在表达前整理、在倾听前思考,进一步感受学习环节的意义和价值。

情感态度方面:

(1)在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含义,认识千米和吨,认识年、月、日及其相互关系,了解24时记时法,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简单分析等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不断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索乘法计算中的有趣规律,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活动中,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逐步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以及两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过程中,逐步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进一步养成主动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4)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24时记时法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常见数量及其相互关系,从数据角度分析生活现象,以及测量、计算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面积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5)通过阅读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以及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开放性学习的活动,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

 

教   学   措    施

1.认真研读新大纲和课程标准,掌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以“学程导航——活力课堂”的全新理念武装课堂。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全面构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力争上好每一节课。

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同时关注好每堂课的生成资源,以便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作及时的调控和优化。

3.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尤其要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作业设计题型要有代表性,综合性,要少而精,并且要求学生及时认真完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同时要及时批改,并且记载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或解题的独创性作为今后辅导学生的依据。

5. 分层目标,分层作业,开放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科学安排培优补偿。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及时反馈,认真做好补差工作,把思想教育蕴含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做到心中有数。

6.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在小组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学困生。

7.尽最大努力培优补差。结合《数学王国》利用课前、课中使优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课前下功夫,让后进生学会预习,再根据他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让他们能赶紧追上其他同学,以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分 单 元 教 学 要 求 及 重 难 点

第一单元: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估算、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能通过交换乘数的位置进行验算;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应用口算、笔算或估算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正确解答两步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应用所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重点:理解并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第二单元: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有多长以及1吨有多重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千米和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正确理解与千米、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相关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推算和实际调查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重点:建立1千米有多长以及1吨有多重的观念;难点:能解答和千米、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掌握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问题出发分析并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积累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感受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发展分析、综合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掌握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难点: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第四单元:

1.使学生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和小括号,初步掌握不含括号以及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正确认真计算相关式题,初步学会用递等式表达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过程;

2.使学生在学习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相关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体会认真读题、细心计算、主动检查的重要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逐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掌握不含括号以及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第五单元: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正确进行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3.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经过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解答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难点:正确进行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掌握求简单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六单元: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通过拼摆、测量和简单推理等活动,自主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由此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探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不断丰富解决有关图形与几何问题的策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面积单位的含义和实际大小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第七单元: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

2.使学生联系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生活经验或实际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学习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难点: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第八单元: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初步具有整数、自然数、小数等概念,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正确判断两个(或几个)一位小数间的大小关系,能进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3.使学生在探索小数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推理能力,体会数学思考的合理性,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

4.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和应用小数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第九单元: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学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汇总;通过简单的排序和分组,寻找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了解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是蕴含信息的,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

重点:初步学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汇总。

第十单元: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分数和小数的含义,增强用分数和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体会数概念的扩展及其价值;

2.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形成必要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技能;进一步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运算能力;

3.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积累从现实情境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合理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丰富对年、月、日,24时记时法,以及千米和吨的认识,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单位换算,解答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5.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熟练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解决一些与周长和面积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认识平面图形以及研究有关平面图形问题的经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6. 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进度安排表

单  元

教学内容

课时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

(13课时)

开学第一课

1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

1

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

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

练习一

2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1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1

练习二

1

复习

2

有趣的乘法计算

1

单元练习

1

二、千米和吨

(3课时)

认识千米

1

认识吨

1

练习三

1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5课时)

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一)

1

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二)

1

练习四

2

单元练习

1

四、混合运算

(7课时)

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

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1

练习五

2

算24点

1

单元练习

1

五、年、月、日

(8课时)

 认识年、月、日

1

 认识平年和闰年

1

 练习六

1

认识24时记时法

1

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1

练习七

1

单元练习与评析

2

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0课时)

 面积的含义

1

 面积单位

1

练习八

1

面积的计算

2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

练习九

1

复习

2

单元练习

1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7课时)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

“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1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1

 练习十

1

单元练习

1

八、小数的初步认识

(5课时)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1

小数的大小比较

1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

练习十一

1

单元练习

1

九、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4课时)

简单的数据汇总

1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1

练习十二

1

上学时间

1

十、期末复习(7课时)

分类复习

5

综合练习

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