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心理课题>>计划总结>>文章内容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心理课题小结(褚勇奇)
发布时间:2021-01-1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褚勇奇

    很多流动儿童出生在农村,后随父母迁入城市生活,他们来城市后,将面临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并且由于其父母基本上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他们不仅必须学会应对成长的压力,而且要适应新的学校和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带来的挑战。因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的风险较高,而且这些问题具有长期的影响。从已有研究来看,相对于本地的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特别是在如下几个方面,表现较为突出。(1) 较高的焦虑和抑郁。倾向从农村到城市的环境变化和来城市后生活的边缘化,使得流动儿童面临严重的适应性挑战。这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情绪,表现在出现更多的紧张感、莫名的烦恼、心里不踏实、对挫折非常敏感、情绪化程度高等方面。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本地城 市儿童及农村儿童;并表现出分离焦虑、抑郁和广泛焦虑障碍。离开原先熟悉的社会交往环境后,在新的城市环境中,他们常要与陌生的邻居、同学、老师接触,但城市环境中的社会交往规则与农村环境下的社会交 往规则具有很大的不同,这往往使得流动儿童在新环境交往中出现众多的冲突,一旦产生冲突或困难,就会出现社交焦虑,进而影响人际交往,这种困境中的关系又将会导致情绪上的焦虑和抑郁的产生。(2) 孤独感较强。缺少幸福感孤独感是个体在同伴群体中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不愉快的主观情绪体验,孤 独感与焦虑等负性情绪有正相关。流动儿童由于要随父母进城生活,不得不离开先前生活环境中的同伴、朋友和亲人等。而到新的环境中,由于巨大的生活或文化差异,他们往往很难快速建立新的人际环境。这使得流动儿童时常感到孤独。对北京流动儿童的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北京儿童,甚至农村留守儿童;另外,流动儿童在同伴之间的友谊质量和社会交往自我知觉两方面的主观感知也都相对较差,而 这两个方面均与孤独感有相互的预测关系。伴随较强的孤独感,是流动儿童幸福感的缺乏。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明显地低于城市儿童,其中,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要稍高于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来自农村的流动儿童比其他城市儿童在生活环境和发展的机会上要恶劣得多,城市越大,带来的生活条件越恶劣,社会偏见给流动儿童带来的成长压力越大,这使得他们对幸福体验较少,长期的不平等环境,还可能导致他们在情感上对社会的排斥。(3) 较低的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情感性反应,指个体对自我形象和理想自我差异的评估。自我形象和理想自我之间差异大导致低自尊。环境的变化会改变自尊水平,因此,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调查发现 ,流动儿童的自尊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儿童,且不太稳定。流动儿童从农村进入城市后,由于环境变化和周围人群对他们的歧视,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受尊重的社会环境,他们往往生活在城市,却有被抛弃之感,部分孩子存在严重的失落感受。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原先在农村习以为常的行为,在城市却带来嘲笑。因此,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时,没有真正求助的对象,逐渐便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尊感下降。(4)出现更多的偏差行为从农村到城市环境的变化,以及到城市生活后不利的社会角色,不仅使得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和学习中产生更多的焦虑、抑郁等情绪上的问题,而且也会带来更多的潜在行为问题,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流动儿童,个体内在身心发展中的冲突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将使得他们可能要经历更多的外伤性事件、较高的同伴问题及回避症状。调查发现,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 童问题行为突出;其退缩行为也多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5.20%,也高于非流动儿童。青春期的流动儿童在学校中表现出更多的负性学习态 度和学习障碍,反社会行为和危险行为以及社会适应不良等现象。综上可见,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积极心理品质,促进潜能的开发,其理论与方法为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途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