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再次接任了一年级班主任的工作。这次接的班,男生特别多,整整比女生多了九个。整个班显得特别调皮、好动。带起来也比前面几届要累很多。
从新生刚入学开始,作为班主任的我,就寸步离不开学生。一年级的孩子对于小学的生活感到好奇和陌生,所以开学初最重要的是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培养。从日常的一点一滴做起,教他们如何坐,如何站,如何排队,如何上下楼梯,如何用餐,如何举手等等。一个星期下来,大部分小朋友的习惯有了很大进步。
可是,班上有一名李同学却与众不同,每天上课趁我不注意,就会跑下位置去弄周围的同学,拍拍这个同学的头,捏捏那个同学的耳朵,还有的时候会在地上爬,记得有一次我写完板书一回头,咦?李同学人呢?一看,竟然已经爬到后门口了。看到孩子这样的行为,我耐心地给他讲道理,告诉他上一年级了,上课要坐好,认真听老师讲课。他听了连连点头。可下节课却还是老样子。
于是,某一天下班之后,我拨通了李同学妈妈的电话,向她了解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从电话里得知,这位妈妈其实是孩子的姑姑,孩子父母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离婚了。离婚后,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来。孩子的生活主要靠爷爷奶奶照看,爷爷奶奶不识字,班级QQ上的信息都是她姑姑在看。她姑姑自己也有两个孩子,有时照看自己孩子都来不及。了解了情况,我知道了,李同学是属于在孩提时代严重缺爱的类型,难怪上课要去打别人,他其实就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找他聊天,上课时常走到他身边,微笑着摸摸他的头,提醒他认真听课。帮她把杂乱的书本和笔袋摆放整齐。经常喊他回答问题,回答对了,就让全班小朋友一起竖起大拇指表扬他,跟他周围的几个男生说,下课玩小游戏的时候,喊上李同学一起玩。
抓住他爱劳动的优点,在全班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同学有了很大改变,上课不再下位置去弄别的同学了,也不在地上爬了。他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是多么重要,一个表扬,一个微笑,对成绩好的学生是锦上添花,而对那些缺少关爱、需要鼓励的学生来说,则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