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律动能力的培养》课题学期小结
音乐课程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学不再局限于听、唱演奏的单一性教学。音乐动态行为的加入,使学生能以个人的动作反应内心的听觉感受;使人的身体动作反映出人们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获得对音乐深层的领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提出了《小学音乐课堂中律动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希望通过实践探究,采取有效措施,改变以往音乐课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运动觉、内心听觉、即兴创造的能力,以及锻炼相关的节奏运动和视唱练耳,真正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提高素质。
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立项才一个学期,但是真正的研究我们已经尝试了将近一年了,回顾这段时间的研究之路,感觉既充实又有实效。“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这是我们最大的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力度
本学期,我作了两方面的理论学习。其一是关于本课题内容的他人研究现状;了解到在国内,现在也有不少的单位或个人在做与本课题有关或是相关的研究工作,基本上还处于研究过程中,但都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完整的研究成果。其二是《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全体课题组的教师认真学习音乐新课程标准,并通过对修订前后的教材及教学用书进行对比,促使自己对教材编排有整体的认识,以促使教师更好地对教材进行驾驭、重组,落实大教材观,促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教材的创编者。只有对教材有个清晰的认识才能使组织的音乐活动更具实效。在课题研究中,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撰写了心得体会,举行了心得体会交流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除了做好以上两点的学习外,学校还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充分的条件,搭建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他们参加各级教研活动,鼓励他们多学习、多思考,让教师对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题研讨的效度。
二、结合课题,开展教学
1.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教师精心备课,通过整合及表演自己接触过的律动,明确律动的概念。
2.教师在课题实施期间结合音乐教材,丰富与完整各乐曲律动的动作及情感表现。
3.开展观摩课、研讨课活动:这个学期,我主要以课堂教学中的体态律动的研究为主,所以这个学期的研究课也主要是这一主题展开,一学期来我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开展了研究课:《捉泥鳅》、《铃儿响叮当》,五年级的《哈啰哈啰》邀请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参与评议。并写出教案或案例反思。
4.开展课题经验交流活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组织了课题组成员进行经验交流。课程组全体成员都能自觉地以新体系理念为指导,按课题研究方案来确定课题研究的思路开展行动研究,注重研究反思,让体态律动渗透到学生的视唱练耳曲、欣赏曲、歌唱曲的课堂学习中,锻炼儿童的运动觉、内心听觉、即兴创造的能力,以及锻炼相关的节奏运动和视唱练耳,真正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提高素质。
三、存在的不足
当然一学期来,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2.教师在研究课、公开课时忽视教学过程的生成。
3.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不到位,理论修养必须再加强。
4.学生学习兴趣不够,要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课题论文获奖篇幅较少,还需深入反思与总结,勤练笔,勤思考。
以上是我这个学期课题研究工作,我本着“围绕计划齐步走”的课题研究作风,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一切本着课题研究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使课题研究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