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
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具体如下:
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②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
③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④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⑤作出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册科学包含五个单元,共19课,但是却包含了18个主要概念的分布:
物质科学领域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力作用于物体,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生命科学领域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技术与工程领域
16.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18.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在以上18个涉及的概念中,1、2、3、6、7、10、16、17、18是本学期的重点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掌握的度,既不过于浅显,让二年级学生感觉没有在科学通过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学难点,让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并激发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及生活经验来系统、科学的学习本册科学知识,并引导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间的联系,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既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与科学思维,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爱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三、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科学书及实验用具开始,引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录实验报告单、如何创新科学作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在课堂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此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与科学间的联系,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3.儿童的科学探究习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实验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
4.建构合理、科学的奖励制度,让学生学正确认识到自己教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探究能力对自己科学学习的帮助。在奖励机制上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这种机制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科学研发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经过两年的科学教育,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尊重一定的课堂常规;但与四年级学生相比,又有较强的创新思维,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导学生继续保持较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又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好奇心。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欲、让学生在学生科学常识的基础上,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真正做到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真谛。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 教学内容 | 课时 | 教学要求 |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教具 学具 | 实践 活动 | |
1-3 | 第一单元 认识空气 | 1.空气占据空间吗 | 1 | 1. 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 重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 1.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 1.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2.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 |
2.空气有质量 | 1 | 1.能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2.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能依据证据概括空气有质量的性质。 | 重点:认识空气有质量的性质。 | 1.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 1.测一测气球里的空气是否有质量。 2.用电子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用电子天平测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 ||
3.热空气和冷空气 | 2 | 1. 能借助其他物体觉察冷热空气的流动。 | 重点: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 1.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 1.让纸蛇转动。 2.让“热气球上升”。 3.做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 | ||
4-7 | 第二单元 研究土壤 | 4.土壤的成分 | 1 | 1. 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土壤,了解土壤在自然界中的样态。 观察土壤样本,说出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 重点:发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 1.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包含各种成分的土壤样本。 | 1.采集土壤。 2.观察土壤。 3.研究土壤成分。 |
5.土壤的类型 | 1 | 1.通过观察土壤颗粒和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 | 重点:观察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征。 | 1.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 1.用放大镜观察土壤的颗粒。 2.用多种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 | ||
6.肥沃的土壤 | 1 |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 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 1.自制肥料袋。
| ||
7.保护土壤 | 1.能够列举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都做出了哪些贡献。 | 重点: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怎么做。 | 1.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 1.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 | |||
8-12 |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 8.认识固体 | 1 | 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性质。 | 重点:认识固体的性质。 | 1.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 1.认识固体的质。 2.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
9.认识液体 | 1 | 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液体。 | 重点:观察并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会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 1.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 1.认识液体。 2.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3.认识水平面,使用水平仪测量水平。 | ||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 1 | 1.能联系生活,举出不同固体混合和分离的例子。 | 重点: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解释比较结果。 | 1.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 1.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2.把混合物分离开来。 | ||
11.把盐放到水里 | 2 | 1.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 重点: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 1.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 1.比较沙子、盐的溶解。 2.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3.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 ||
13—15 |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 | 12.河流与湖泊 | 1 | 1. 通过研讨、阅读和建立模型,能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 | 重点: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 | 1.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 1.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
13.地下水 | 1 | 1.通过猜测、讨论和阅读,知道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 | 重点:知道地下水的成因。 | 1.教师材料:教学课件,简易水井模型。 | 1.制作简易水井模型。 | ||
14.海洋 | 1 | 1.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 | 重点:探究海水又苦又咸的原因。 | 1.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 1.比较海水与淡水,了解海水发苦发咸的原因。 2.制作简易海水净化装置。
| ||
15.珍惜水资源 | 1 | 1.通过交流水的用途及缺水的影响,认识到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 | 重点: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及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 | 1.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 1.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 2.体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 | ||
16-17 | 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 | 16.人的呼吸 | 1 | 1.通过“解暗箱”的方法,了解并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 重点:能够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 1.教师材料:人体半身模型或教学课件。 | 1.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
17.运动和呼吸 | 1 | 1.能够用测量的方法收集三种状态下呼吸次数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知道运动对呼吸有影响。 | 重点:能够用测量的方法收集和呼吸有关的数据。 | 1.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 1.测量三种状态下一分钟的呼吸次数。 2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 ||
18.食物的旅行 | 1 | 1.能通过图示、指认、模拟等“解暗.箱”的方法,知道并能描述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 重点:能够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 1.教师材料:有关消化系统的人体半身模型或教学课件。 | 1.认识消化器官。 2.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 ||
19.食物与营养 | 1 | 1.能按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 重点:了解食物的七大营养素及作用。 | 1.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 1.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用食物卡片模拟配餐。 | ||
18 | 专项学习 | 像工程师那样 | 2-3 | 1. 能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和制作出满足需求的手工皂,并向同伴展示。 | 重点:在设计并制作手工皂的过程中,了解工程活动的六个完整环节。 | 1.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 1.制作手工皂。 |
19 | 期末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