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室新学期工作计划(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教科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教科研与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注重实效,进一步增强科研服务教育教学意识,提升科研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积极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为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本学期计划如下:
一、完善课程的校本化整体设计,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1)加强课程管理,梳理课程框架,形成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校采用“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策略积极实施满足学生需要的主题课程。本学期,我校将重点打造基于雨荷农场的“草木丽三”主题课程,此课程以雨荷农场为基础,进行进一步深化。
本学期主要开展“丽三草木课程”第一个系列——校园植物寻访,植物知识、养护技巧、植物背后的精神等。教科室从整体上长线课程的架构,从课时的划分、课程的实施、课程的管理、课程的评价等方面作出更为细致的指导。 “草木丽三”课程是本学期的长线课程。
(2)主题活动课程化设计,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反思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更多关注是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缺少课程意识及统整性,学生体验不够深入。学校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有效融合,将学科教学和课堂学习与学生体验及活动结合在一起学校将把学科课程和主题课程有效融合,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概念的方式建设课程,弥合分科教学对知识的割裂。主题课程基于学生需求,引导教师从课程的理念实施主题活动。各年级开展不同的小主题活动,充分挖掘教师自身优势,尊重学生个性。以下为主题课程每月的重点活动:
时间 | 主题活动 | 主要内容 |
9月 | 阅读圈活动(开启仪式,期初课程) | 读书、分享 |
10月 | 红色寻访主题 | 寻访、学习英雄精神 |
11月 | 节气主题课程 | 体验、和农场结合 |
12月 | 课程展示:草木丽三、阅读圈综合在一起展示 | 展示会 |
(3)继续落实阅读圈项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书香润心灵,阅读促成长,用阅读润泽生命,用文字见证成长。打造书香校园,共建精神家园,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满溢校园。我校建构“阅读圈”项目,丰富学生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与交流。(阅读圈分享活动如下)
年级 | 主题 | 推荐内容 | 年级负责人 |
一年级 | 以书会友 | 1. 每位学生带一本喜爱的书,开展班级阅读漂流,介绍分享书籍、绘本的内容并让其他小朋友认识自己,互相交换喜欢的书籍。 2. 各班黑板报上呈现学生照片(名片)和喜欢的书籍 | |
二年级 | 小小朗读者 | 1. 班级内开展个人朗读、小组合作朗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活动(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诗歌等) 2. 布置年级期初课程版面:小小朗读者(学生活动过程、朗读摘抄等) | |
三年级 | 阅读与文创 | 1. 各班组织学生开展以自己喜欢的图书或经典词句为主题制作书签、读书手帐、扇子等各种文创产品 2. 布置年级期初课程版面(标题自拟) | |
四年级 | 图书漂流 | 1. 组织学生带喜爱的图书进行装饰教室图书角,布置良好的阅读氛围 2. 年级部组织开展“图书市场”学生画好海报,进行二手书籍的义卖。 | |
五年级 | 书适生活 | 1. 生活中的阅读: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在生活中的阅读,例如报纸、新闻、说明书、广告等,班级内进行交流分享并制作阅读小报、心得等 2. 布置年级期初课程版面(标题自拟) | |
六年级 | 阅读沙龙 | 1. 年级内统一“整本书阅读”书目,教师设计阅读打卡任务,各班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制作阅读小报 2. 布置年级期初课程版面(标题自拟) |
加强教师团队开发课程动力。教师就是课程,充分挖掘教师开发课程
的能力。引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成立课程开发核心团队,每学期开展课程开发研讨会,开发丰富的资源作为课程的补充。培养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引导教师从自身优势出发,结合学生特点成为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开展“最美课程”评选活动。
二、加强教科研力量
1.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
目前, 学校形成教师个人、学科、学校、区级、市级课题体系。学校积极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形成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进行课题研究的良好局面。校本培训课题引领,实现研训一体化。本学期,我校将认真开展作业设计的研究活动。在本学期,作业设计课题制定符合本校的作业设计与管理的细化制度。开展一次各学科优秀作业设计与展评。在研究过程中,我校将邀请专家来我校进行指导。心理健康课题将积累学生的案例,整理成册。区级课题和校级课题将重点落实校园网上资源上传工作,重点关注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的进度与实施过程中的困惑。
2. 为申报省级课题作准备
我校在本学期将积极申报省电教课题。数学教研组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在互联网与数学学科融合方面有了一些基础,本学期,我校数学组将重点研究互联网在数学中运用与实践并积极申报省级课题。教科室在课题的规范表达、课题申报等方面进行指导与管理。
三、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1、青年教师成长营日常工作:期初制定培训计划与内容,扎实推进培训工作。
2、各学科建立教学导师团,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平时师徒听课评课,本学期开展青年教师公开课展示活动,同时评选出最佳导师个人与集体。
3、雨荷讲坛:本学期开展青年教师雨荷讲坛,给青年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同时,也邀请校内外优秀教师作经验的分享交流。
4、本学期,教科室将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沙龙研讨、自主学习、阅读分享、案例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与表达能力。(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 活动内容 | 地点 | 负责人、发言人 |
9.17 | 新学期工作布置 | 一楼会议室 | 黄蓓 |
9.24 | 关于青年教师成长营名称和Logo设计布置 | 一楼会议室 | |
10.15 | 青年教师成长营名称和Logo设计理念展示 | 一楼会议室 | 丁家恬 |
10.22 | 自主学习 | ||
10.29 | 教学设计比赛分各教研组完成 | 一楼会议室 | 黄蓓 |
11.5 | 自主备课 | ||
11.12 | 教学设计点评 | 一楼会议室 | 教研组长 |
11.19 | 校评优课自主备课 | ||
11.26 | 校评优课比赛 | 报告厅 | 黄蓓 |
12.3 | 自主学习 | ||
12.10 | 主课教师进行作业设计展评 | 报告厅 | 李倩倩 |
12.17 | 自主学习 | ||
12.24 | 暂定专家讲座 | 报告厅 | 待定 |
12.31 | 阅读分享(专业性的书籍) | 报告厅 | 徐爽 |
附: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年作业设计课题组工作计划
时间节点 | 具体研究内容及形式 | 成果预期 | 负责人 |
2020.9
| 1.期初工作会议 | 会议记录 | 王文娟 |
2.根据关键词“品格”进行作业设计的文献学习 | 文献学习材料 | 黄蓓 | |
2019.10 | 1.沙龙研讨,聚焦“品格”关键词,梳理提炼文献学习材料 | 文献学习提炼与梳理稿 | 王文娟 |
2.沙龙与展示:作业设计课题组分享作业设计案例 | PPT、活动新闻 | 黄蓓 邱硕元 | |
3.校作业设计管理及评价机制的运行与评价 | 文本稿 | 邱硕元 | |
2019.11 | 1. 各教研组形成该学科作业设计案例集、序列化整理成册 | 案例集 | 各学科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 |
2. 各教研组整理该学科的课题组主题活动、学生作品 | 学生作品集 主题活动汇编 | ||
3. 课题网维护 资源整理 | 课题网 | 褚勇奇 | |
2019.12 | 各教研组提炼该学科的作业设计策略及制度评价量表 | 论文 | 各学科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 |
整理课题组成员成果、论文 | 论文集 | 各学科负责人 | |
课题组个人小结、学期小结 | 文本 | 黄蓓 | |
年度结束工作会议 | 会议记录 | 王文娟 |
要求:
1. 每位成员根据自己的学科、年级、单元设计作业,各学科核心成员汇总成册。
2. 每位成员每学期课题网至少上传三个内容:理论学习、过程性材料,成果都可以。
3. 每位成员每学期要保证至少一件成果。
附:
2020年丽华三小心理课题组工作计划
根据课题中期评估后修改情况,今年的研究重点内容为以下三块:
1. 家庭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调查本校儿童家庭状况,重点了解他们的亲子关系,探究家庭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2.继续利用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例研究。发掘与利用流动儿童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形成相对完整的课例集。
3.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团体辅导的策略研究。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找出本校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依据心理团体辅导的相关理论,探寻合适的途径与方法,展开相关的活动,使流动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节点 | 具体研究内容及形式 | 成果预期 | 负责人 |
2020.9 | 年初工作会议 | 张银凤 | |
2020.10 | 研究本校儿童家庭状况,重点了解他们的亲子关系(调查研究――分析) | 本校流动儿童亲子关系调查结果及分析(文本稿) | 全体成员 |
2020.11 | 利用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例研究(实践研究――形成课例) | 课例集(20课或以上) | 全体成员 |
2020.12 | 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团体辅导的策略研究(问卷调查――文献学习――实践研究――形成策略) | 发表论文 总结文本稿 | 全体成员 |
讲座至少2次 | 自由申报 | ||
团辅课至少2次 | 自由申报 | ||
2020.12 | 年度结束工作会议 | 张银凤 |
要求:
1. 每位成员保证2节或以上课例文本稿。注意:强调利用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
2. 每位成员每学期课题网至少上传两个内容:过程性材料,成果都可以。
3. 每位成员每学期要保证至少一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