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个学期在忙碌中悄然流逝。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工作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将“统编版教材校本化培训”做为校本教研的工作重点,将“提高学生语文学科能力”作为教研主题,线上培训和学科活动结合,立足岗位,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团结协作,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立足统编版教材,落实校本培训
统编版教材突出一个核心概念:语文要素,凸显秉承“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按照“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单元,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每个单元,每一课都贯穿有“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均衡递进;每个单元都有两至三个“训练目标”,目标还要落实在课后的思考题。从纵观上看,语文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等方面,统编版教材都系统规划统筹目标序列,力求做到目标精准,体现语文要素安排的系统性、发展性。
我们的校本培训,正是基于对统编版教材的分析,结合学情,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作为教研主题,组织全体教师“学理论、听好课、写感受”,多次或集中或分散的线上,旨在促进老师钻研教材,磨炼课堂,提升教学水平。
(一)夯实理论基础,提高教学能力
1.总结线上工作,摸清假期学习情况
开学前,我们组织全体语文老师进行线上研讨,切实开展学生在线学习状况
的摸底调查。准确统计各个班级的授课进度,深入了解教师授课、班级管理、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齐聚“腾讯会议”,围绕“线上教学与开学教学内容如何做好衔接”这一主题开展“线上”教研活动。每个年级组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交流:假期线上学习效果如何?开学第一课如何开展?一、二单元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
一年级的李倩倩老师主要从如何“过好识字写字关”、“词语积累关”和“朗读背诵关”三方面进行阐述,还重点对不能过关的“学困生”进行了方法的总结,提炼了独特的教学模式。汤溧萍老师针对二年级的线上教育情况,提出了“分层早读”的教学建议,提出针对教材特点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三年级的丁家恬老师总结出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式再学习”的方法,缩小两极差异,推广优秀孩子的自学笔记,加强和学困生家长的沟通。四年级的张雅静老师觉得开学后快速摸清每个孩子的底很重要,找到共性和个性问题,展开年级统一备课,争取知识点上无缝对接;特别强调了将生命教育贯穿进课堂。五年级的刘丽玲老师指出,班级学生可能会因为学习自觉性、家长是否有效监督等行为导致语文学习分级化,开学后要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六年级的谢玲老师针对“预习”给出了“智慧锦囊”:给出具体的预习方法指导,预习有布置更要落实检查,同时要有阶段性地反馈和修改。
朱玉茹主任就开学后如何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防疫教育、生命教育、致敬防疫英雄的渗透做了指导,希望各位老师在关注学科教学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敬畏生命。
2.专题阅读,夯实理论素养。
我们全体语文老师集中学习了《明确定位 精准教学 ——浅谈统编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分组学习了《为什么要阅读整本书》,大家对教材中文言文教学和单元整合教学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青年教师,除了优选文章的理论学习,我们还结合青年教师成长营的培养计划,要求他们围绕教材的“单元结构”、“核心素养”等相关话题,选择一部分有启发意义和价值的学术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文章学习。
3.视频学习,深化网络教研。
本学期情况特殊,我们主要采用观看教师发展中心提供的“视频资源”的形式,要求教师结合区域研修和校本研修中的案例,基于理论学习的基础,尝试用案例解释理论,用理论指导案例重建。比如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我们按照年段目标和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二年级借助图片等讲故事,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按照由易到难的梯度落实复述的训练目标,在方法的运用中不断提升训练目标。又如我们针对《语文园地》的知识点,要求各年级老师整理出相应年级的语文训练要素,再由教研组长汇总成总表供大家日常教学使用,这些语文要素线索清楚,层次明晰,螺旋上升,让教者有抓手,学者有目标。
(二)及时做好质量分析,查漏补缺提高成绩
本学期,我们根据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将每月一次质量检测改为“每周一次”质量检测,内容指向“基本语文能力”。各年级组统一出练习,统一时间检测,集中批阅,将练习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做好交流反馈。这些检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既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也是我们解读统编版教材“核心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导向。大家分析题型,查找错误原因,对统编版教材的教学重难点有了更深的体会,尤其是对如何落实教材中的“语文能力”有了更适合学情的解读。
(三)开展学科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基于“语文能力”的学科活动。
1.“疫”起学语文主题活动
学期伊始,语文组“开展‘疫’起学语文”主题活动。一年级小朋友化身为一个个小宣传员,加入到全民抗疫的战斗中。在镜头前讲述“科普绘本”。有的班级讲述口罩的来历,讲述“我和口罩的前世今生”;有的班级变身科学小达人,讲述有趣的科学实验;有的班级化身小演员,演起了“新冠病毒”情景剧……镜头下,孩子们分享着科普故事,让科学防疫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二年级的孩子们把一首首和抗击疫情有关的宣传标语落在了纸上。看“迎难必上战能胜,使命担当待凯旋”“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那振奋人心的语言,那端正有力的书写,正是同学们爱和责任感的体现。三年级小朋友将防疫宣传标语配上“疫”时期家庭表情包,巧妙地将严肃的话题用诙谐可爱的形式展现出来。他们利用语文课、班队课,回忆抗疫故事,交流抗疫感悟,学习表情包的创作,创作以“家庭抗疫”为主题的表情包图册,向所有为抗击新冠肺炎作出贡献的人致敬!四年级的孩子把自己的情怀融入一份份精美的抗疫宣传手册中,有对疫情下社会生活的关注,有对最美“逆行者”的致敬,有对祖国母亲的祝福,更多的是用利用形象生动的图画将“防疫知识”宣传落实到位……五年级的同学以演讲的形式,向大家讲述了一组抗疫英雄的故事。在同学们深情的讲述中,英雄形象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六年级学生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或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新冠病毒的由来”,或通过资料的筛选和整理记录“新冠病毒的防疫方法”……他们用严谨的文字,认真的态度表达出在祖国危难的时候,大家始终和英雄共努力,和祖国在一起!
2.第二届“雨荷杯”作文比赛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的当下,疫情是一面镜子,高尚的灵魂令我们感动和敬仰,在这个非常时期,家国一体,抗击疫情。我们组织三——六年级的同学们开展第二届“雨荷杯”作文比赛,积极响应,拿起手中的笔,讴歌这场疫情中的真善美,表达自己的心声,弘扬正能量,彰显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抗争的精神和力量
3.“雨荷小讲坛”线上展示活动
“疫情”下的特殊学期,“雨荷小讲坛”也以特殊的方式上线。各年级根据安排表,在镜头下记录了“我们想说的话”。有英雄事迹的讲述,有优美诗文的诵读,有课本剧的表演,也有“宅家”日记的交流……多种形式的表演,给紧张的学习生活添了几分色彩。
4.“小荷之声”广播台,用声音传递经典
特殊情况下,为了给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提供展示的舞台,我们开辟了一
个新的栏目“小荷之声”广播台。广播共两个环节:“美文鉴赏”和“小荷书屋”。“美文鉴赏”中,共有38位小主播倾情奉献了自己的“最美童声”。或童言童语歌颂大自然,或声情并茂讲故事,抑或真情实感说品质……不论哪一种,总能用声音滋润你的心田,这应该就是朗读的力量吧!“小荷书屋”由语文组的老师们担任特邀主播,给同学们推荐有意思的课外书籍,相信总有一本书能打开你的“心世界”。每周一、三、五中午十分钟,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二、研读反馈意见,全力备战省测
四年级的教学和常规管理是我们本学期教研组工作的关注点,他们即将迎接十月份的省测。本届四年级配备了三位教学优秀、常规管理出色的成熟老师:高琦琳老师、张雅静老师和何三发老师。三位老师有想法肯钻研,课堂教学成熟,可以说整个师资力量是比较优秀的。
1.勤检测、细反馈
为了夯实学生“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积累、阅读、习作”,四年级的老师每周安排了比其他年级更精准的练习。从积累得反复,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到习作练习的有的放矢,四年级三个班的师生以省测为目标,勤加练习,更重视反馈。每一次检测后,都有细致的质量分析,并及时做出方案的调整。
2.研读区反馈,制定复习策略
教师发展中心王勤老师调研了四年级张雅静老师的课堂,在肯定张老师扎实的基本功之余,也对四年级教学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朱玉茹主任将反馈精心整理并结合我校情况进一步总结反馈,四年级三位老师认真研读反馈,结合《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2018年四年级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制定了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学习指导策略。
三、不足与努力方向
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我们不能选择学生,不能选择家长,唯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语文老师必须对课程目标、年段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在认真备教材的同时备好学情,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努力促进学生的更快发展。课后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自己的不足,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策略,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2.青年教师平台少,基本功还需多加打磨
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团队,更离不开竞赛。竞赛能让青年教师在差距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压力中督促自己不断钻研和进步。语文组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共有11位,但是参加过基本功并获奖的只有一位,执教过区级课的只有两位,其他成员亟需锻炼展示的舞台。这也是我们在青年教师培养上的努力方向。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每一位老师都能踏实、认真地工作。以后还要鼓励教师加强学习,学教材、学课型范式等。我们相信,在总结本学期工作的基础上,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下学期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沿着“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的方向努力。
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