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统编版语文教材开始使用,经过两年的探索,三年级语文也将面向大家,小古文首次大胆出现在三年级,如何教好小古文,也成了一个迫切的难题。笔者通过在统编本教材与人教版教材中的小古文的对比中发现差异,并初步制定了三年级小古文起步教学的实施策略。
由于统编版教材首次出现小古文,再加上面世时间不长,所以对统编版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策略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匮乏。但相比人教版小古文,虽然两套教材中小古文出现的学段、要求不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要想研究统编版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策略,一方面,需要在教学实际中一步一步进行摸索与改进。另一方面,也要借鉴专家学者对人教版小学小古文教学策略的方法。
基于以上情况,结合新课改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及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小古文起步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为契机,旨在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引领,通过实践,研究出一套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小古文的方式,培养学生热爱小古文,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对统编版教材中小古文的认识。
一、统编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小古文之比较
从统编版语文教材数量的变化来看,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量减少了。从选文来看,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语文版本,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此外,很重视引导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而新教材回到了“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统编版语文教材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且数量远远超过了《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65首。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六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部编版教材在三上就大胆地出现了一篇小古文(第24课《司马光》),而人教版的小古文只在第三学段一共出现了四篇。回过头来,再与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进行比较:
统编版三上语文教材最令人诧异的是在第八单元开篇的小古文《司马光》的出现。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小古文这一题材的出现最早是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一文中,现在却前置到三年级上册,我想大家都会有“会不会拔高了对学生的要求?”这一相同的疑问。
翻开第八单元,我们会发现本单元的主题是“美好的品质”,再看篇章导语:要求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再来细看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取材,我们会发现这篇选文还是有一定的学生基础的。从内容上来说,它取自于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这一故事的现代文原编辑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0课《司马光》,可见,就内容接受度上来说,学生是可较为容易接受的。从教材排版上来看,虽然统编版语文教材以小古文的语言形式出现,较为生僻,但在文字边上,教材配上了精美的司马光砸缸图,学生看到图片能一目了然地推测出故事内容。
鉴于小古文的首次出现,所以课后的目标、要求、任务也与人教版有很大的区别。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为例:1.参考注释,理解每个句子,再流利地朗读课文;2.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和同学交流阅读心得;3.背诵课文。小学阶段是学习小古文的启蒙阶段,第1、3两个课后习题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第2个问题的要求略微拔高,对水平中等及偏下的同学有些许学习压力。统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为我们的小古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意见。《司马光》这篇小古文的课后第一个题目: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来看:一是朗读。二是背诵。课后第二个题目: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是在训练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的能力。课后第三个题目: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这是指向小古文的表达,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小古文表达形式的独特,进而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由此可见,统编版教材在三上安排这样的小古文,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朗读课文,借助注释,旨在引导学生感悟小古文的特点;说说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巧用插图,理解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接下来学习小古文做好铺垫。
二、文言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减轻压力,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小古文,带的是一种兴奋与惊喜,一种新鲜与好奇。兴奋的是接触了一种崭新的文体。但是,由于刚刚接触小古文,加之年龄较小,文化底蕴不足。他们会觉得小古文跟以往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读起来非常拗口且有很多的字词难以理解。所以,很多孩子就有畏惧心理。心想:我读了几遍都读不清楚,怎么能理解这篇小古文的内容,甚至于把它背诵下来啊?在此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发挥好安慰的角色,在安慰孩子的同时要懂得如何激发起孩子们去大胆阅读小古文的兴趣,使我们的小古文教学能够在顺利进行的同时,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孩子的古典文学气质。
难读、难懂,造就了小古文对学生产生某种莫名的压力,也使学生对小古文有了畏惧。教师应从心理层面让学生消除忧虑,在学习时,我还时常提醒学生:“同学们不用怕小古文,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一定能学好小古文的。”学生听了,心里好受了很多,也多了一份学习的激情。
教师应用多种方法,打通小古文与现代文的通道,降低学习的难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司马光》中,很多字词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下面的注释弄懂,剩下不懂的字词采取猜一猜的方法叫学生先猜,再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解决或者老师讲解。这样引导,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小古文很难,消除了对小古文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课文难懂,又不好读。这的确是小古文的一大特色。对于孩子们来说,第一次接触小古文时,难免会感到陌生和新奇。所以,教师要设法营造学习小古文的气氛。在教学《杨氏之子》时,可以首先用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导入,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我指出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用古文写下来是什么样子。顿时学生心中产生好奇,都在等待小古文的出现,于是我用课件出示了《杨氏之子》的主题图,并播放录音,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学生仿佛沉浸在美妙的音乐欣赏中,从而营造了一个学习古文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小古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
(二)朗读先行,初步感知
朱熹的《熟读精思》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由此可见诵读对学习小古文的重要性,诵读的过程不仅要读准字音、节奏、语调、重音,做到字正腔圆,还要读出文章的情感、韵味、气势、神态,把对文章的理解用恰如其分、抑扬顿挫的诵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美读”的境界。
小古文朗读是基础,作为老师要以身示范,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文中画上斜线标示停顿,进而引导学生感受小古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喜爱小古文的兴趣。老师对学生的读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一读:读准语音、句读、做到字正腔圆。
二读:掌握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感知文章。
三读: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上下功夫,通过反复诵读获得审美愉悦。
在进行朗读时可以采用歌诀体的朗读形式进行朗读,首先用手轻轻敲击桌子或用脚踏地,发出“哒—哒—哒”节奏均匀的声音。在确定节奏后,为小古文划分节拍。例如文言文《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为了读出小古文的韵律和节奏,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以《两小儿辩日》为例,当读到“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在读到这里时,为了表现两小儿争辩的情景,要读得急促一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开火车读、同桌对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能够将古文读得声情并茂。
(三)寓学于乐,感受魅力
学习小古文如果只局限于对字、词、句的理解,只满足于全文翻译,那么就只能说是浅尝辄止,白白浪费了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何不根据学生的特点,寓学于乐,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感受小古文的人文美呢?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的一个转折期。这一个阶段的重要表现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但三年级还不能完全摆脱低段的影子,在小古文教学初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喜爱学习小古文。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猜一猜对某个词的意思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到台上来演一演这个故事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同时,也能感受到小古文的人文之美。
(四)提问质疑,加深理解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因此,以问激趣,以问加深理解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朗读、借助注释的基础上能理解的大意,教师不必再做讲解。教师可对学生有疑难的词或句子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提问,再问学生对整篇小古文的理解。如《司马光》这篇小古文故事性强,可以提问学生:“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当学生能讲出这个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提升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对小古文中的情感、道理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加深思考,深入体会。如《司马光》,教师可以抛出这样子的问题:“你认为司马光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质?你在学习生活中,可以从司马光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前一个问题是从文章发问,后一个问题联系学习、生活,学生会理解得更深刻。
(五)巧借网络,拓展视野
相对于单纯的口述,音像作品更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如今,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网上下载与小古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小古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境,《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可以鼓励学生在预习时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小古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司马光》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司马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三年级学生的探求意识浓厚,相信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六)学以致用,读写结合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整体,在朗读理解小古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范本尝试多种形式的写作。《司马光》一文可以让学生把小古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文,通过想象可以加上一些自己认为应该增加的词语和句子,使得语句更加通顺,更加连贯。或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小古文的内容,然后再写下来,先讲给同桌听,再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小古文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延伸了知识,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总之,小学阶段小古文的教学是个难点,需要我们仔细地推敲。小古文教学一定要以统编版教材为引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使其乐学、会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