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中文言文的五种教学策略
优秀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渊源和根脉。
统编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但因其自身特性等因素,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有陌生感、难读、难理解、师生缺乏兴趣等诸多问题。如何教好小学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明确 其在教材中的基本定位至关重要。本文梳理了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五种基本策略:以读为本,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教给方法,在主动学习中理解内容;强化语用,在语 言实践中提升能力;比较发现,在深度学习中提升思维;适度拓展,在课外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旨在努力为提高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效率,丰实文言文教学策略提供新的思考。
策略一:以读为本,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云:读书 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朗 读,读通、读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在教材的练 习编排上,文言文课后的习题都要求“正确流利地朗 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要读得正确,借助拼音、注释把课文读正 确,注意句子中的节奏、停顿,注意朗读时要声断气 连。第二,要读得通顺,文从字顺,断句合理,通畅 自然。第三,要读出韵味,想象文章的画面,将文章的 深意和情感带入朗读之中。
策略二:教给方法,在主动学习中理解内容
对文言文字词的理 解首先要防止这样两种倾向:第一种是置之不理型, 认为学生能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能把课文读 懂;第二种是字字落实型,即对课文中的每一字每一 词都不放过,古今对照逐句翻译。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对字词的理解,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要不走极端,适度而为,防止囫囵吞枣,不 加理解地朗读和背诵;不能拔高要求,逐词逐句翻 译;不能将注释作为考试内容。
策略三:强化语用,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 性、实践性课程。加强语言实践,是每一节语文课的任务和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必要的理解,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关注。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 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 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文言 文的教学同样应加强语言实践。
策略四:比较发现,在深度学习中提升思维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 容之一。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读懂 写了什么,即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旨,更要 把视角引向文本深处,让学生充分比较、质疑、发现, 在“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辨中深入学习课文,进一 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策略五:适度拓展,在课外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
倡导“1+X”的文言文学习方式。这里的“1+ X”主要是两个层面:
1. 补充相应的文言短篇,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 文言的特点。
2.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 学习文言的兴趣。改变传统的读读讲讲、读读议议的 文言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活动,比如讲故 事、表演读、排演课本剧、制作人物书签等,进一步拓 展学习途径,于活动中学习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