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科教学>>语文>>教学资源>>文章内容
浅谈统编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潘丹华)
发布时间:2020-04-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潘丹华

  一、初识古文,明确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

  小学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有别于初高中,它的基本定位是“初识”。人教社在全国统编教材培训中 对文言文教学这样定位:我们的要求是让学生初步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从课程标准来看,都没有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学文言文。因为课程标准是 2011 年颁布的,而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探索策略,精准实施教学

  基于上述的教学定位,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实 践,努力探索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以读为本,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云:读书 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朗读,读通、读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在教材的练习编排上,文言文课后的习题都要求“正确流利地朗 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一,要读得正确,借助拼音、注释把课文读正确,注意句子中的节奏、停顿,注意朗读时要声断气 连。比如《司马光》中的“光持石击瓮破之”,课上师生 一起标注了相应的停顿:“光/持石/击瓮/破之”。尽管 句子中间有停顿,但又要引导学生读得连贯,不能一 下一下机械停顿,要声断气连。

  第二,要读得通顺,文从字顺,断句合理,通畅 自然。

  第三,要读出韵味,想象文章的画面,将文章的 深意和情感带入朗读之中。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文中的“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 戎不动”,在理解其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李子 怎样多?孩子们看到这么多的李子,会说些什么,又 是如何“竞走取之”?……在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读 懂课文,读出画面感。

  策略二:教给方法,在主动学习中理解内容

  文言文学习常常用到“翻译”这个词,那么小学 文言文要不要“翻译”?笔者认为,对文言文字词的理 解首先要防止这样两种倾向:第一种是置之不理型, 认为学生能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能把课文读 懂;第二种是字字落实型,即对课文中的每一字每一 词都不放过,古今对照逐句翻译。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对字词的理解,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要不走极端,适度而为,防止囫囵吞枣,不 加理解地朗读和背诵;不能拔高要求,逐词逐句翻 译;不能将注释作为考试内容。

  基于教学定位,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每一篇都比 较浅显,教学中不建议让学生机械理解,要带着学生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浸润在语言里,品出语言的味 道。孙绍振先生告诫我们: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 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 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 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 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策略三:强化语用,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 性、实践性课程。加强语言实践,是每一节语文课的 任务和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必要的理解,也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关注。

  例如教学《司马光》,课上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让孩子静 心去读读文中的故事,与文字直接对话,在理解课文 内容的基础上,有条理地讲讲这个故事;最后教师进 行示范,教学生“适当增加内容”“注意讲故事的语 气”把这个故事讲完整、讲生动。整节课,教师把课后 练习中的“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作为教学重点,“基于经验讲故事—读通读懂讲故 事—学着把故事讲好”,三个板块,层层推进,在理解 的基础上更关注表达,强化了语言实践。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 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 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文言 文的教学同样应加强语言实践。

  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新的话题,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教学定位,深入思考,大胆实践,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让传 统的经典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开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