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文本进行对话,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例如,在《一封信》的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抛出问题:露西前后写了几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角色,补白想象,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不断地感受露西在写信给爸爸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学生通过不断感悟和学习,能够鲜明体会到心态带来的改变。不知不觉中,他们受到启发,鼓励他们也乐观、阳光地看待生活。
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辩论赛、朗诵比赛、设计大赛等活动中,学生会比平时的普通课堂带有更多的热情,也能够做到全身心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着更为丰富的心理体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之情,心理状态能够结合当前的社会实践随之改变,根据参与活动程度的不同也能够受到更大鼓舞。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活动”为“教材”,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愉快地体会和感悟。
主题班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本学期通过班队课,开展了《信任之旅》心理团建,在交朋友、扮盲人等活动中,同学们相信自己,相信老师,相信同学,乐意接受他人的帮助,极大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集体的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希望下学期在张老师的指导下能多开展几次。
个别辅导,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留心班级中的特殊孩子,及时发现引导,不让心理问题给孩子带来过重负担,困扰孩子的成长。虽然能力有限也充满困惑,但我相信,细心和耐心,能够为孩子早日寻得突破口。在孩子茫然的时候,及时向知心姐姐求助,帮孩子找到打开心灵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