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着一颗教育心
——读华应龙《我就是数学》教育随笔有感
一开始我是被《我就是数学》被这霸气的书名震撼了,一种好奇心油然而生。当我翻开这本书,发现它不仅仅有一个霸气的名字,它好很好看,之所以好看,因为它不是以往精彩课堂的发表,有的是讲故事。而故事人人都喜欢听。
华应龙老师说:“作为数学教师,你必须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本身。数学的好玩,学数学的有趣,也就在这里。我没有停留在讲解数学知识上,而是展现了数学文化,展现了我对数学的理解。你是带着你所了解的数学视界,而不只是一种数学教材,走进学生的。只有这样你才会感到数学教学的生动与多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也才能丰富多彩。”
《我就是数学》,多牛,多霸气!可是,敢于说这样的一句话,需要怎样的境界呢?阅读中,给了我这样的一些思考:
需要课程的视角——“我就是数学”是基于对数学课程的本质认识。我是课程的一部分,我是义务教育阶段目标达成的主要责任人,我必须面向全体,必须适应学生不同个性发展的需要,必须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负责。本书中华应龙老师的“善待差错”、“人师:教育人的追求”、“无意间的伤害”、“蹲下来和孩子们对话”、“人皆可以为尧舜”等无不体现他的课程本质的理解和价值追求,体现着名师的大教育观、大数学观。
需要课堂的演绎——“我就是数学”是基于对数学教学本真的理解。数学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是鲜活的富有生命生活气息的,我必须不断的追寻、不断的超越、不断的打破、不断的反思,唯如此,我的数学才是真正具有灵魂的,才是具有泥土气息的。华老师课堂中精彩的点点滴滴的背后是博观后的约取,是深刻思考后的顿悟,正如朱光潜《谈美》中所指:“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无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于是,我们见到了“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关于圆的认识课中的借橡皮”“思维决定视野——角的度量的引入”“遭遇节外生枝”……华应龙老师课堂很多精彩源于他对教学的本质理解和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心中有数学,所见皆可为数学”。
需要学养的丰厚——“我就是数学”是基于数学学养的丰厚而提。没有丰厚的数学学科素养及深厚的人文学科素养的积淀,一个老师的课堂是走不远的,他能够给学生提供的也是有限的,华老师的著作中,我们看到 “从来如此,便对吗”的追问,“究竟怎样读分数”的尝试,“阅读:一种积极的偷懒”的启迪,如他的伯乐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对他的评价“是真正坐拥书城、手不释卷的酷爱读书之人,读书已经成为了他的生活习惯,并享受其中,他惜时如金,博览群书,引经据典并能一语中的。”敢说我就是数学,源于他对这门学科之前世今生脉络的深度把握,源于他学科素养的丰厚积淀,更源于他对学科深沉的热爱。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融古化今,为我所用,成就数我一体境界。
需要生活的丰富——“我就是数学”是基于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深度理解而提。没有生活的积淀,没有数学的眼光,没有人师的胸怀,又怎能随处可见信手拈来的与生活结合如此贴切的数学“材”源。“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道出了华老师对教育的理解:顺应儿童。庄稼好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的适宜?肥是不是施的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教学中是否也应该经常问一问: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什么总是出错? “南北都是路”道出了“攀山千条路,共仰一月高”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独特经验思考的现实,因此需要对待生活多一份从容豁达和大度,对待他人多一份宽容、理解和善意。“吾师陈今晨”“年年月月日日”“人生不能缺少的九类朋友”“当我穿上了高跟鞋”道出了对帮助过自己的师长、朋友们的感恩,因为这些生活的真实沉淀浸润正是他教学艺术步步提升的动力源泉。
一遍遍读着华应龙老师讲述的一个个故事,或课前慎思、或课中求索、或课后反思、或听课随想、或评课心语、亦或是生活感悟,娓娓道来却让人产生许多的共鸣,这就是华应龙老师的魅力,一种沉浸丰富生活阅历、沉醉课堂痴迷探寻的现代数学名师的名师风范。他已经把自己看作了数学的代言人,教学的生命体。所以才会有‘我就是数学'的宣言吧!
最后,我要引用华老师的话激励自己:“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完善,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要心中装着学生,装着学生的喜怒哀乐,装着一颗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