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华三小师徒结对听课记录(师傅听课)
课题 | 寒号鸟
| 学科 | 语文 | 时间 | 2019.11.6 |
执教 | 许梦芸
| 班级 | 二(2) | 听课人 | 潘丹华 |
听 课 记 录 | 一、揭示课题,导入课文。 1.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这一课,我们要一起学习一则民间故事。很早以前,很远的一座高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出示图片)。如果在冬天的夜晚从山脚下经过,你会听到从石崖里传来的小动物的哭叫的声音:哆啰啰,哆啰啰,所以人们就给这个小动物取了个名字,叫寒号鸟。(板书课题) 2. 学习“号”多音字 (1)查字典学习“号”:学生查字典,总结“号”有哪几个意思,分别读什么读音。课题中应该怎么读。 (2)读一读 寒号鸟 哀号 号召 军号 四月五号 (3)教师总结:“号”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表示哭叫,读第二声,例如“号叫”、“号哭”,课文题目中也应读二声。 (4)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5)介绍寒号鸟这种动物:寒号鸟,实际上是复齿鼯鼠。民间传说中,说它在严寒的冬天不断地号叫,发出“哆啰啰,哆啰啰”的声音,最后被冻死了,所以人们叫它寒号鸟。鼯鼠,哺乳类,外形像松鼠,但比松鼠略大。它的前后肢均有钩爪,前后肢之间有宽大的皮膜相连,尾长,背部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毛色较浅。生活在长有松柏的崖石陡壁上的石洞或岩缝中,以松柏树叶为食。 寒号鸟为什么在严寒的夜晚号哭呢?我们可以去问问它的邻居喜鹊。喜鹊就住在寒号鸟对面的大杨树上。(作图)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 自由读课文,用“. ”标出不认识或者容易写错的字,用“?” 标出你不理解的词语。 2. 说说你认为难记的字,想个好办法记一记,学生交流。 (1)字谜: 一点一横长,单人在下方,夕字多一捺,人人入梦乡。(夜) 一棵古树。(枯) 口在衣中藏,叫人好心伤。(哀) (2)特殊笔顺写一写: “阵”先横后竖;“夜”最后一笔捺。 3. 理解词义 (1)哪几个词你不理解: 石崖:石头很陡的一面 哀号:哀,悲哀;号,大声地哭。 呼唤:大声地叫喊。 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 (2)找找近义词。 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呼唤——呼喊) 大好晴天,赶快做窝。 (赶快——赶紧) 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 (劝告——劝说) 4. 读一读 寒号鸟 一堵墙 一阵风 崖缝 晴朗 衔草 枯草 劝告 趁机 将来 狂吼 重复 哀号 忘却 夜晚 寒冬腊月 大雪纷飞 得过且过 冻得打哆嗦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 自读课文,读后完成填空: 课文主要讲了( )和( ) 的事。一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得是深秋时发生的事;第( )自然段写得是初冬时发生的事;第( )自然段写得是寒冻腊月时发生的事。 2. 出示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深秋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初冬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 窖。 ——寒冬腊月 3. 照样子说一说 冻得直打哆嗦 冷得像冰窖 热得直冒汗 热得像蒸笼 疼得直咧嘴 疼得像针扎 吓得直哆嗦 吓得像丢了魂 急得直跺脚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四、学习第1、9自然段。 1. 学习第一段,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第一小节。想一想: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说,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 (3)通过比较寒号鸟和喜鹊的窝的知道: 寒号鸟把石崖上的缝当作自己的窝说明它懒惰、不爱劳动。 喜鹊在杨树上做窝,说明它勤劳。
| ||||
评 价 与 改 进 |
许老师抓住“枯、将、衔”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首先是初读,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和实际初步理解字义,如:“冻得直打哆嗦”让学生做动作理解,学生懂得快。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最后学生在总结课文的启示时,大多数的孩子不能抓住关键词句去总结,语言不够干练,概括能力比较弱,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
课题 | 我要的是葫芦
| 学科 | 语文 | 时间 | 2019.11.18 |
执教 | 许梦芸
| 班级 | 二(2) | 听课人 | 潘丹华 |
听 课 记 录 | 一、 导入 1、 谈话导入2、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2、 学生反馈 三、 感受小葫芦的可爱 1、 出示葫芦图片,说一说:小葫芦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觉? 2、 对比句子:可爱的小葫芦。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3、 读出小葫芦的可爱。指名读,全班齐读。 4、 联系生活说句子:多么……啊! 5、 你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小葫芦的可爱? 6、 出示句子:葫芦藤长叶,开出了小花。课文是这样写的吗?增加了什么? 7、 对比课文中的句子。 8、 有感情的朗读。 四、 感受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1、 出示句子: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2、 理解:“几次”和“一次”有什么区别,通过“几次”感受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3、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 出示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5、 理解词语:自言自语。用自言自语说句子。感情朗读。 6、 感受“盯”。还有一个字能够看出葫芦可爱,那个人很喜欢。“盯”是怎样看?可以将“盯”换成“看”“观察”吗7、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五、 探究葫芦落地之谜 1、 出示葫芦枯萎地图片。说一说:那个人地心情会怎样? 2、 课文是怎样写的?出示对比句子: 小葫芦变黄了,落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 好好的葫芦为什么都落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学习提示。 4、 学习反馈。 5、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蚜虫不用治 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 6、 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卫生么最后一个葫芦都没有得到? 7、 如果你是邻居,你会怎样劝那个人? | ||||
评 价 与 改 进 |
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葫芦的“可爱”以及几处对比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课文。
|
丽华三小师徒结对听课记录(徒弟听课)
课题 | 坐井观天
| 学科 | 语文 | 时间 | 2019.11.4 |
执教 | 潘丹华
| 班级 | 二(1) | 听课人 | 许梦芸 |
听 课 记 录 |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我们知道了青蛙、小鸟分别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请学生上去板贴。 二、听录音,了解大意,启发读课文 过渡: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它们争论不休。它们在争论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仔细听。1、学生看动画。2、指名回答:它们在争论什么?(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3、理清两者观点:从它们的争论中,你听懂了什么? 三、 汇报成果并讲解 1、 找到与两者观点相关的句子。理解“大话”。“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吹牛) 青蛙认为小鸟的哪句话是大话?(“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指名回答后齐读小鸟的话。它为什么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对呀,青蛙想: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你能把这个问句换一种说法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4) 理解“那么远”。“那么远”是多远啊?(一百多里)理解“一百多里”:“一百多里”是多远啊?(很远很远。)是啊,从我们学校到火车东站只有半里路,“一百多里”有两百个这么远呢!(5) 井口有多大?学生用手比一比,学生感受“井口”与“一百多里”的差距,体会青蛙不相信小鸟的感情。) 青蛙笑了,我们发现小鸟也——笑了。它笑什么? 所以小鸟说——你是弄错了。(在“你是弄错了”下划线。) a、这是小鸟第几次说青蛙弄错了 b、比较两个“弄错”有什么不同?(第二个“弄错”多了一个“是”。) c、小黑板出示:你( )是弄错了。 ( )里可以填什么词? d、请你读一读两句“弄错”,比较一下,这两句话在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你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吗?指名读——齐读 这时,小鸟的心情怎样啊?(着急)为什么着急?你能读出小鸟的心情吗? 指名读——齐读 3、 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名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愿意扮演小鸟的学生起立读,其余学生坐着读青蛙的话;请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当小鸟,分角色朗读。 四、想象说话、续编故事:
| ||||
随 笔 反 思 |
潘老师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可以在找到的句段旁写上批语,做上记号;同座的两位同学读完了,互相议一议,看看自己找的理由是否正确。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同时鼓励孩子们只要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体会,用心倾听就会有收获。
|
课题 | 朱德的扁担
| 学科 | 语文 | 时间 | 2019.11.15 |
执教 | 潘丹华
| 班级 | 二(1) | 听课人 | 许梦芸 |
听 课 记 录 |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这是扁担)出示投影,板书: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6,朱德的扁担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相机简要介绍朱德及其课文背景.(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他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主党组织极积动员群众为山上送.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已是40多岁了,但他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划上问号. 2,听课文朗读录音,通过听,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 3,把这篇课文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一起讨论识记生字,解决疑问,标出自然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5,质疑:初步理解以下词语 坳:山间平地. 围剿:包围起来消灭掉. 经济封锁:用强制的力量使跟外界经济联系断绝. 绵延:连续不断. (三)集中识字. 1,在本课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生字卡片: 朱担粮绝军令禁锁井冈坪战士脱肩浩荡戴 2,这一课的生字这么多,你能记住吗有什么好办法 3,将生字按难易分类,把容易识记的字卡拿出来指名认读. 如:担战士军令井冈山粮食 指出担是个多音字,本课读dàn担子,扁担,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dān担心) 指导学生读好后鼻音:令粮 4,交流...
| ||||
随 笔 反 思 |
创设情境,体现及文本本身的文化价值,为学生营造一种恬静,亲切的氛围。学生在读文时,会有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猜读生字的现象,教师在这里有意识将生字从一个大的语境过渡到小的语境,逐步增加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