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作业设计课题>>研究动态>>文章内容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发布时间:2019-11-2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王文娟

作业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业的设计、布置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教学任务,应该讲求科学性、合理性。那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并享受作业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呢?下面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在作业设计中的一些具体策略。

一、作业设计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用于生活。数学不仅一种知识技能学科,同时,数学还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因此作业设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会用知识,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化的角度有效应用所学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作业设计时,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充分体现出数学相关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再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与能力水平,为学生设计出与之相符的作业内容,从而拓宽数学作业生活化设计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1.渗透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同时,挖掘知识本身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从小处切入,揭示数学知识背后的现实生活意义,让学生感知知识的生活性。有了渗透才能让学生产生生活理想化思维。通过教学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是自然的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善于收集生活素材

数学知识几乎遍布于在生活中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所以,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化元素的重要性,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捕捉和收集更多的生活数学素材,感受数学知识的力量和作用,如此,保证数学作业的生活化设计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要以设计相应知识点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发掘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课后还应该设计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习的每一种知识类型都能得到有效的使用。

4.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点都能用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就是数学学习中的最大成果,同时也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回归生活空间,运用数学知识完成相关问题的解决。

二、作业设计多样化

每一个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因此教师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深度挖掘学生的最大强能,作业就是方法之一,在作业设计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可以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探究性作业。

1.体现个性差异的自我选择性作业

作业设计中,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各尽能力。开设“作业超市”提供各种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如果能力较弱,可以选择简单的或者是加入小组合作,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选择难度系数大,探索性强的作业完成,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最大潜能。

2.体现动手能力的操作性作业

不管是前置性作业、课中作业、还是课后作业,都要具有可操作性,在数学作业布置环节,教师就可以根据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操作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在巩固提升课上所学的同时逐步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

3.体现综合能力的实践性作业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在作业布置环节增加一些实践性因素,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完成一定的作业任务,以使他们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4.体现思维能力的开放性作业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小学生只有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够对其中相关的数学理论、原理等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把握,助力于自身数学能力的迅速提升。因此,在作业中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开放性的练习题目,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的解题探索中得到提升与拓展。

5.体现拓展能力的边缘性作业

边缘作业,即把其他学科中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法引入数学作业中来,重在与其他学科沟通,让这些学科的活动内容成为数学作业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作业的设计痕迹,还能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个整体,所有学科都与数学有关。如数学阅读、数学语言表达等。

可以让学生在以上几种作业的时候以社会调查、现场观察、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整理知识等等方式来完成;鼓励学生以看、听、触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来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体现数学教育是促进每一个人的发展,又让每个人不到不同的发展的宗旨。

三、作业设计分层化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作业中,经常会出现“好生吃不好,差生吃不了”的情况,也就是对于优等生来说,难度较低的作业不会构成一种“问题情境”,就不能激发学生去尝试、去探索。与之相反,后进生面临难度较高的作业题会加重作业疲劳度和心理紧张,使之产生焦虑情绪,从而抑制学生水平。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注意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业成绩、思维类型和学习潜力设计A、B、C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每次为学生提供与之能力匹配的三类“套餐”:基础餐、提高餐、营养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由选择“就餐”区域,如果学生在指定区域“用餐”完毕,还可以自由选择跨区“就餐”。

同时还要把学生在不同的“套餐”间的流动作为一种激励机制,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使A层学生增加了压力,B层与C层学生看到了希望,驱使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便会事半功倍。但同时自选作业的布置应注意两个问题:首先,不可硬性要求某些同学做哪个档的作业,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其次,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防止偷懒思想的产生与蔓延。

四、作业设计的合作化

在作业新形势下,学生的作业更多的将是主观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另外,从作业的开放性来看,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他人协同合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观察中,可以有意识地把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寻求同伴、家长、教师的帮助。共同合作完成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中的互帮互助,感受到合作的快乐,让学生感到做作业也是一种享受。

总之,学生的作业不应是教学的附属东西,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