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文章内容
2019.10.22师徒结对听课记录(徒弟听课)吕倩
发布时间:2019-10-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吕倩


课题

数据的分段整理

 

学科

数学

时间

2019.10.22

执教

 

王远东

班级

1

听课人

吕倩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这是大家的立定跳远测验成绩记录单,今天我们就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

二、教学新课

1.师:大家看到成绩都很兴奋,你们看到记录单下方有一张评分标准吗?它把成绩分成几段(4段),是哪四段呢?体育老师想让老师帮助他进一步了解班上同学立定跳远成绩人数分布状况。听说我们四(1)班的同学很能干,你们愿意帮助体育老师吗?

2.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体育老师,请同学们拿出桌子上的第一张记录单,同桌合作完成。注意合理分工,一名同学来报成绩,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看哪一组整理的既快又准确。

汇报:哪一桌的同学愿意把自己整理的成果拿上来展示一下。(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请学生说出是用什么方法整理的)选不同的方法展示。(有画“正”字、数数、打√等)

3.师:从刚才展示中老师发现同学们一共用了(  )种整理方法,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画“正”字)为什么呢?(画“正”字法不重复、不遗漏)

今后,同学们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整理。

4.师: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些画“正”字(或打√)的记录单直接交给体育老师呢?为什么?(不能,因为这些体育老师不能一眼看出我们立定跳远成绩的人数分布状况),那该怎么办?(制成统计表)

  请同学们把你们整理好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1)学生动手完成统计表,并汇报结果

2)师:这里的合计是40人,你是怎样得到的,它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那么你们想一想,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映总人数②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5.谈话:这张统计表还缺少什么?(标题、制表日期)

给这张统计表取个什么名字呢?日期呢?

出示标题:“四(1)班学生立定跳远测验成绩情况统计表”

师: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这张统计表,体育老师如果看到同学们的成果,一定会很高兴的。我们四(1)班的同学既聪明又能干,在此老师先代表体育老师感谢大家的协助。

6.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统计流程:

    ①收集数据。(体育老师把大家的立定跳远成绩记录在这张纪录单上,这就是收集数据)(板书)

  ②分段整理。刚才按照《小学生立定跳远评分标准》进行整理,这就是分段整理。(板书)

  ③制成统计表。(为了方便老师得知我们的成绩分布状况,这就需要制成统计表)(板书)

  ④分析数据。(体育老师从统计表中知道了每个等级的人数分布情况,这就是分析数据。)(板书)

以上统计过程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

(板书:数据的分段整理)

三、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健康在于运动,同时健康很多时候还跟周围的环境质量有关系,特别是与我们日常的空气质量密切相关。

1)我们看天气预报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片断

师:同学们看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空气质量情况除了“良”还有什么?空气质量情况与污染指数有什么关系?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知道吗?”

1)师:看了以上的文字和图片,你知道了什么?

2)谈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对空气质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常州,它的空气质量情况又如何呢?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出示表格)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张20199月常州市城区的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

师:请同学们拿出桌上第三张记录单,同桌合作,一人报数据,另一人记录,可以先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整理好了以后再互相检查结果,最后再根据整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

汇报结果

 追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呢?

3)作为一个常州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常州的环境做些什么?

小结:同学们讲的很好,都是从自身出发,从一些能做到的小事出发,每个人都想为了改善我们常州的空气质量状况出一份力。希望你们把想法付诸行动,相信我们福安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四、全课总结,反思学习过程。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五、综合运用,提升能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分析,是我们解决问题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后,也希望同学们能注意收集生活当中的有关信息,自觉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

 (出示课后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同学家里用水情况,制成统计表,然后作出你的分析。

资料:根据我国现今水资源状况,我国城镇居民现今每人月均用水量不能超过7吨!

 

 

 

值得学习的亮点:

1、以学生身边的情境作为学习材料

2、课后留一道含有本课内容的实践作业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