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我上了六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幽静的山谷》一课。歌曲《幽静的山谷》是一首德国民歌,节拍为四四拍,弱起。教材上呈现的演唱形式是童声合唱。歌曲共有三个乐句:第一乐句以级进为主。第二乐句两次四度大跳时旋律豁然开朗。第三乐句六小节,前半句运用附点节奏,增添了音乐的动感,后半句再现了第一、第二乐句的音乐元素,在回味中结束歌曲。
上课时间是下午第一节,学生刚结束中午的课堂作业,身心可能略有疲惫。我用了一首《蓝色多瑙河》作为导入,意在让学生从第三单元中国北方传统音乐中快速转换到欧洲的音乐艺术氛围。但此方法如果用于导入单元还可以,导入到这首歌曲就有点突兀。
歌曲的部分重难点是把握好弱起的节奏、双声部的配合和体会歌曲的起承转合。在让学生初听歌曲、简单交流歌曲情绪之后,我提问学生歌曲的第一小节有几拍并再次播放歌曲。播完后,学生略显冷场。这时候我换了一个角度问学生: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强弱规律是什么?这个时候底下有学生说出了歌曲的节拍是四四拍。这个时候,由于本人经验问题和一定程度上的性格问题,并没有由此来让学生顺势做一个四四拍的节奏练习。如果这个时候做了四四拍的节奏练习(用拍手的形式),并且熟悉了歌曲的强弱规律是强 弱 次强 弱,就可以直接引入歌曲第一个难点“弱起”。
如果再碰到此类情况,可以用学生曾经学过的并且熟悉的歌曲(四四拍的)来作一个复习性质的节奏练习。作为给学生上课的老师,就要秉持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不仅语言上告知学生四四拍的强弱规律,更要加上动作,因为底下肯定有不少学生会模仿老师的动作。歌曲中,可以:同学们看一看老师的动作,找一找强拍在哪(并且强拍上教师的语调和动作幅度都要和别的拍点上让学生能感受出不同)。这就是通过教师一定的引导,让学生主动作探究式学习,而不是教师把“鱼”硬塞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