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为认知起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和类比等活动认识体积和容积单位,建立体积和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相应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基于经验,促进合理建构。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积单位虽然是个新概念,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度量经验,如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单位的必备基础,因为,度量在本质上就是用度量单位与被度量对象进行比较,看其中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可见,长度、面积、体积度量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积累起来的经验都可以迁移到体积单位的学习中来。也基于此,在引入环节,首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度量长度和
面积的方法,并由此引入体积大小的测量问题,进而主动把已经积累的经验和方法迁移到认识体积单位的活动中来,自主完成体积的建构过程,感悟测量的本质,积累丰富而广泛的测量活动经验。
2.注重感悟,促进有效迁移。
奥苏伯尔的认知迁移理论认为,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越相似的知识,越容易迁移。本节课在教学三个体积单位时,教师并不是逐个讲解,而是抓住这三个概念的数学本质进行迁移,经历从引导感悟到自主发现的学习过程。1立方厘米的教学,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感悟、操作,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1立方厘米的表象;教学1立方分米时,教师没有直接揭示概念,而是引导学生结合1立方厘米的认识过程,通过有层次的活动自主建构1立方分米的概念;而1立方米的教学,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表述、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进而获得1立方米的概念。同时,本节课中不仅有知识的迁移,还有学习方法、活动经验的迁移。如在估计纸巾盒、香皂盒的大小时,引导学生经历从定性刻画到定量刻画的过程;在估计几个纸箱大约有1立方米时,让学生经历从凭感觉估到有策略地估的过程,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增强对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把握能力,感悟测量的本质,感受估计的策略和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和品质。
3.善用表征,发展空间观念。
表征活动是学习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更是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途径。因为数学表征可以看作是对一个概念的多重具体化,而这些多重具体化是期望学生能从各种表征中获得共同的性质并成功地建立概念。也基于此,教学中精心设计了认一认、记一记、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调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进而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此外,还安排了三个体积单位的对比环节,不仅能使学生从视觉上感知三个体积单位间的大小关系,还能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体积单位的表象,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