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11—20各数的认识(吕倩) | |
教学内容 |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2-83页的内容及相应的习题。 | |
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活动,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初步掌握11—20以内数的顺序。 2、在实践操作中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3、初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初步培养估计意识,获得初步是数感。 | |
教学重点 | 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 |
教学难点 | 建立记数单位“一”“十”的概念。 | |
教 学 过 程 | ||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苹果,看看有几个?(4个) 现在有几个苹果?(9个) 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4、5、6、7、8、9)边指边数。 那现在呢?数一下。(10个) 追问:一盒有几个呢?(一盒正好放10个。) 小结:像4、9、10都是我们之前认识的数,那除了他们,我们之前还认识哪些数?你能有顺序的数一数么?(0~10)。那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认数。 【设计意图:唤起旧知,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十”】 二、操作对比,感受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 提问:继续看,现在有几个苹果? 引导:老师都没有看到你们数,怎么直接就知道是12个呢?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一盒是10个,旁边是2个,合起来是12个。 引导:那这一盒苹果还需要一个个数么?(不要,就是10个) 谈话:小朋友们真棒啊,老师今天不仅带来了苹果,还带来了小棒,现在你能一眼看出有几根小棒吗? 那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有几根?(1、2……边指边数) 对比:刚刚苹果是12个,小棒也是12个,那为什么苹果可以一眼看出来,可是小棒需要一根根数呢?(因为苹果有一盒10个不需要数,只要加上旁边的2个就是12) 操作: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在数小棒的时候也能像苹果这么快呢?现在请你从篓子里拿出12根小棒摆一摆、试一试,摆完之后看看是不是一眼能看出12根。 资源呈现:(1)10根并起来,右边2根 (2)10根一根根放,右边2根 (3)左边10根一捆,右边2根 投影,观察这三种摆法,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都是左边有10个,右边有2个) 我们一起来数数看呢!10个和2个,合起来就是12个。你是这么摆的吗?像这样摆的小朋友坐正。 引导:眼睛看黑板,像这样1个一,2个一,3个一……(一边摆一边说)摆10根小棒就是几个一?(10个一)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我们可以把这十根小棒合起来,捆成一捆,这样就可以看做1个十。 板书:10个一就是1个十。 操作:现在请小朋友们把刚刚左边的10根拿在手上,也像这样来捆一捆,不会捆的同桌帮助他。 追问:这一捆就是表示?(1个十),现在把你的1个十举起来给老师看看。 继续追问:几个一就是1个十,那1个十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反过来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对比、摆一摆、说一说中,感知计数单位“十”,以及和计数单位“一”的关系。】 (二)生活中的1个十 应用:生活中像这样10个一凑成1个十的情况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 对比:物品都不一样,但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明确:都是十个一装,就是1个十。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10个一就是1个十。) 明确像这样,十个一装的方法非常方便数数,也便于携带。你们喜欢这种方法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感受“数学来自生活”的道理。】 (三)在互动中摆11~20根,抽象认识11~20 1.教师示范摆,学生读数 谈话:有了这一捆小棒,下面我们就开始一起摆小棒。现在你能用小棒来摆11吗? 你是怎么摆的? 预设: 1捆添1根是11。 板书:我把11写下来,先写1捆的1,再写1根的1。(板书11) 提问:那他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一捆的一表示?一根的一呢?(原来1个十和10个一合起来就是11) 追问 :12、13、19怎么摆? 提问:刚刚我们都是摆的十几,都是怎么摆的?(一捆加几根) 追问:那这一捆表示什么意思(1个十),那后面的几根表示什么意思(几个一)。 小结:原来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提问:刚刚我们摆了19,那现在再添一根,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明确:原来我们只需要把后面10根捆起来,那前面就是1个十,后面呢?2个十。2个十就是20。 读一读,反过来20就是2个十。 补完课题:今天我们在认识1~10的基础上,又认识了11~20,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认识11~20各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认识11-20的数,体验11-20的数的组成,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激活了课堂教学。】 三、游戏观察,感知数序 (一)在游戏中感知数地顺序 谈话:大家真能干,通过自己动脑知道了11~20各数的组成,老师课前按照你们的座位号码发给你们的数字卡片,请是今天学习的数字的小朋友到讲台前。 提问:看着他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吗?(无序)怎么办? 引导11号同学站在最左边,请台上同学自行调整,有困难的同学大家可以上来帮忙。 谈话:这下有序了,有序让人看着真舒服。看着这排数字,你发现了什么?(由11排到20) 提问:现在让他们有序地回到座位上,可以怎么走? 预设1:可以从11先走,最后是20. 预设2:可以从右边20先走,最后是11. (二)观察直尺,感知数序、大小。 谈话:像这样地排列,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现在,老师有一把直尺,缺了几个数,你能填出空缺地数吗? 提问:(1)现在你能看着直尺上的数从0数到20吗?(齐读) (2)那你能从20数到0吗?(齐读) (3)从0开始2个2个数。(男) (4)从5开始5个5个数。(女) (5)老师要让小朋友来找找数了。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指一指13,17。提问:13和17哪个离10近一些,哪个离20近一些呢?(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在游戏中以及看着尺子上的数按顺序读数、数数,进一步体会11~20各数的顺序。】 四、多层练习,内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1 题 谈话:老师还想跟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抓小棒”。拿出准备好的若干小棒,指名学生抓一把,先让抓的学生自己猜一猜。再数一数有多少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继续借助小棒数数、读数,感受11~20各数的实际数值和大小。通过先猜一猜来体现估算的意识。】 2、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小朋友学得可认真了,看,老师给咱们带来了礼物,是什么?(课件出示草莓)有几颗呢?你能猜一猜吗?(指名回答) 提问:要知道你猜的对不对,我们就要来数一数。请看老师是怎么数的。(数一个勾一个,数满10个圈一圈)告诉我,大圈里有几个?(10个)圈好后我们继续数圈外的。你也想数一数吗?把书打开到第83页,和老师一样边数边打钩,数满10个圈一圈。 追问:你们能用这样的方法,来数一数有几把小花伞吗?(要求:数满10个圈一圈)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数的过程,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结合草莓图和雨伞图,让学生先估计草莓有多少个,再数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 3、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今天我们学的这些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你认识这些图片上的数吗?教师说一说图上的这些数表示什么意思。 提问:想一想,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见过11-20各数?(直尺,班级,数学书上的页数等)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11~20各数,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4、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小朋友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的这双小手了。你们敢挑战吗? 要求:把书合起来,跟着老师一起数张数,先数10张,摸一摸。接着往下数,下面是:11,12,……,20,现在捏一捏,是刚刚10张厚厚的,还是现在20张厚厚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数学书,分别数出10张、20张纸,并比较它们的厚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认数经验,发展数感。】 五、回顾总结,分享心得 谈话:小朋友,你们可真厉害。今天我们认识了11-20各数。那你还学到了什么新本领? | ||
板书设计 | 11-20各数的认识
2个十是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