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曾经在雨荷农场里种过蚕豆、辣椒、黄瓜、萝卜等既漂亮、又可爱的蔬菜,还写了很多篇日记记录下当时自己种蔬菜的情形。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也零零散散地在自己家中种过其他小花小草,再加上小学科学课上所开展的相关学习和实践。应该说,六年级的孩子们对于植物的生长规律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的。
几年过去,当孩子们步入六年级的学习,回忆起曾经的故事,都有很多想要表达、表现的话语。而此时,苏少版第11册第一课《我种的植物》适时而现!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设计了合适的学习方式:
1. 让学生领会内容,凸显学习创作的重点
从教材的内容中提炼出“人类”“耕种”“植物”三个关键词,并与“我”“种的”“植物”这一课题形成对应,前三个词指向的是历史和文化,后三个词指向的是生活和技能。
所有的学习都紧紧围绕以上两组关键词展开,涉略了一系列内容。从古人种植稻、黍,到孩子种植花、蔬,期间贯穿着历史、文化、生活,同时还穿插了科学、实践、游戏等等相关的活动,多层面强化主题,多形式突出重点。
2. 让学生学会技能,解决学习创作的难点
植物形态描画、人物动态表现……这些对六年级孩子来说,都不应成为创作的难点,因为他们在以往的美术课学习过程中都有所涉猎。本课创作的真正技能难点在于如何将已有的记忆、经验予以恰当地呈现!为此,在对学生创作辅导的过程中进行了如下设计:
(1)以情感为主线,提供多种创作构想。孩子们可以由“小”心愿导出“大”构图,由“多”梦想导出“满”场景,由“绵”希望导出“长”画面。
(2)以实体为榜样,提供多种创作思路。孩子们可以参照实物对象展开想象,学习大师作品进行创作,依据个人经历予以记录。
通过以上方式方法,学生在创作时有了支撑,有了借鉴,能够较好地完成本课题的创作任务,同时还有新的思考和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