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设置动画效果”这课选自苏科版《信息技术》小学下册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单元。动画效果WPS演示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精彩部分,能方便地将静态演示作品变为动态演示作品。本课通过“设置动画效果”与“幻灯片切换”两种动画效果来实现幻灯片动画效果。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图文并茂的幻灯片的制作与放映,已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对自己的作品充满着成功的期望。动画效果以其本身的魅力必将吸引学生的眼球,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充分的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完成这次精彩的学习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掌握“设置动画效果”与“幻灯片切换”命令设置动画效果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动画效果的设置与比较,能合理地确定合适的动画方案,并充分体会适当的动画展示效果对突出演示文稿主题的特殊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画效果的设置,增强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成功。
教学重点:幻灯片的切换及自定义动画。
教学难点:合理地设置自定义动画效果。
教学方案:
一、对比激趣,导入新课
师: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老师以演示文稿的形式为这首古诗配了一幅意境图,想欣赏一下吗?
生打开《宿新市徐公店》演示文稿。生放映意境图,朗读这首古诗。
师打开有动画效果的《宿新市徐公店》演示文稿。生再次朗读这首古诗,同时师根据古诗的内容依次放映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
师:两次读这首诗,感觉哪个意境更能吸引你?为什么?(生答)
师:老师的幻灯片里插入的文字、人物这些对象能动,这些动画效果更形象地展现了诗中所描写的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你也想让你的幻灯片动起来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 28 课 设置动画效果(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这首古诗是学生本学期语文课上刚学过的,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能迅速融入课堂活动中去。学生通过两次朗读古诗时意境图的对比,出现的动画效果很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1.设置动画效果
(1)认识设置动画效果的对象
师:看了刚才的放映,你知道是给谁设置了动画效果吗?
学生列举在幻灯片中插入的对象:如古诗(文本框)、人物(图片)等。
师:你能找出在这张幻灯片上有几个对象?
学生操作
师示范:在对象上单击出现调整点,这一步操作也叫“选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在制作幻灯片时插入的文本框、图片、艺术字等这些对象上都可以设置动画效果,并学会如何选定对象,为接下来动画效果的设置奠定操作基础。
(2)使用“自定义动画”命令设置动画效果
示范操作:(学生会学生示范)
①选定古诗文本框。
②单击“幻灯片放映(D)”菜单中的“自定义动画(M)”命令。
③在“自定义动画”窗格中,单击“添加效果”按钮,指向“进入”,单击“飞入”命令,设置飞入动画效果。
学生操作:给古诗幻灯片设置动画效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设置方法,同时也熟悉不同的动画效果,有利于以后对动画效果做出合理的选择。
(3)操作反馈: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设置的动画效果,由学生点评优缺点,师着重指出存在问题,并在互动探究中解决问题。
存在问题:
①动画效果的顺序不合理。(动画效果对象出现的顺序不符合诗意。)
②动画效果的选择不合理。(如:花瓣的掉落选择了一种“进入”效果,与实际不符。)
解决问题:
①调整动画效果的顺序。
方法一:直接拖动“自定义动画”窗格中相应的对象效果进行调整。
方法二:单击“自定义动画”窗格下方“重新排序”的“上”“下”按钮进行调整。
②动画效果的更改与添加。
动画效果的更改:在“自定义动画”窗格中选定对象的动画效果,单击“更改”按钮重新设置动画效果。
如:花瓣的掉落更改为一种“退出”效果。学生比较“进入”与“退出”动画效果有何不同?
(设置“进入”与“退出”动画效果对插入对象来说分别是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的动画过程。)
动画效果的添加:在幻灯片中选定对象,在“自定义动画”窗格中单击“添加效果”按钮设置动画效果,在一个对象上可以前后设置多种动画效果。
如:在蝴蝶上设置一种“进入”(中心旋转)效果后再添加一种“强调”(陀螺旋)的动画效果。
设计意图:刚学习动画效果,学生很容易被五彩缤纷、目不暇接的动画效果所吸引,只选择喜欢的而不考虑先后的顺序与设置效果的目的性,显得比较凌乱。有针对性地及时反馈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师生对操作实例的互评,正确引导互动解决问题,也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操作重点:动画效果顺序的调整、动画效果的更改方法、更改与添加在操作上的区别。
(4)学生讨论:设置动画效果要注意什么?
师小结:设置动画效果时要有目的的设置,突出文本的意境与演示文稿的主题,以此来确定合适的动画方案。
(5)学生操作:纠正不合理的设置
设计意图:确定合适的动画方案是本课的难点,通过操作、反馈、点评、讨论、再操作,在互动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与应用。
2.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
(1)学习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
学生观察比较:范例幻灯片动画效果与自己的不同。
师:乡间小路这幅画是作为背景插入的,单击是不能选中的,动画效果是如何设置的呢?
师示范操作:(学生会则学生示范)
①选定幻灯片。
②单击“幻灯片放映(D)”菜单中的“幻灯片切换(T)”命令,显示“幻灯片切换”任务窗格。
③在任务窗格列表框中,任意选择一种切换方式。
④单击“幻灯片放映”按钮,播放幻灯片,观看效果。
(2)学生操作:设置合适的幻灯片切换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与实践让学生区别两种不同对象的动画效果。
三、拓展练习,内化认知
(1)拓展练习(选做其一)
①学做动画片
师:学会了动画效果,就可以用它来做最简单的动画片了,你想来试一试吗?
要求:根据给定的故事情节文字说明设置动画效果。
思考:能让幻灯片自动播放吗?P146 自学
②给“我的爱好”演示文稿设置动画效果
要求:设置的动画效果能更好地配合展示自己。
(2)展评学生作品
要求:能用自己的作品配合进行故事的讲述或进行自我介绍。
设计意图:让操作的技能在应用中熟练巩固,让知识的价值在应用中体现提升。
四、画龙点睛,总结提升
(1)回忆:今天学会了哪些方法设置动画效果?
生答,师出示方法:“自定义动画”命令与“幻灯片的切换”命令
(2)讨论:两个命令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3)总结:动画效果在演示文稿中起着画龙点睛的特殊作用,但要选择合适的,突出主题的,才是有意义的。
计意图:对演示文稿而言,两条命令都实现了动画效果,前者是幻灯片中的插入对象的动画效果,后者是幻灯片切换时的换页动画效果。通过总结与讨论,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与应用命令。
教学反思:
1.研读教材,在实践中拓展。
教材以“我的爱好”为学习范例,以“我们的运动会”为配套练习,编写了 PowerPoint 多媒体演示文稿教学单元。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主题作品的不断完善中循序渐进地掌握操作技能,但是要在同一个范例中每次都能恰到好处地应用要学习的操作技术,很好地体现技术在作品应用中的价值,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就本课而言,教材介绍了使用“自定义动画”命令对文本框添加动画效果的操作方法,看似简单几步,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了,但随之必然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动画播放顺序如何调整呢?想换一种动画效果,怎么改呢?“更改”与“添加”动画效果在操作上又有什么区别呢?面临这些技术问题,在教材上后两个均未涉及,也是平时老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如何来解决呢?再者,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动画效果在演示文稿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去认识动画效果的合理性,从而制定出合适的动画方案呢?这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都值得在教学中进一步探究。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仔细研读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课进行了二度开发,选择了一首语文课上刚学过的古诗为例展开学习活动。熟悉的画面加上生动的动画效果更能凸显古诗的意境,体现了技术的应用价值。在应用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动画效果,确定什么样的动画方案,更能符合诗意呢?实际的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技术的欲望。所以,本课源于学生学习中的资源的选取是有效的。
2.经历过程,在实践中体验。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与“积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常需要经历一个从朦胧到明晰、直到灵活运用的过程。本课在对“自定义动画”命令的应用有了初步体验之后,进行了操作的反馈与评价,提出存在的问题,问题从实践中来,有代表性,通过示范与讨论等回到实践中解决问题,最后又通过“学做动画片”等练习再次应用。在经历了整个认知实践的过程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增强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