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词汇有限,阅读存在障碍,孩子们畏难,不喜欢课外阅读。而新课标要求:小学低段学生能选读自己喜欢的书;能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介绍给别人;养成每天看书或读报的习惯,阅读总量达到5万字左右。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我调查了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了解阅读兴趣。在课题实施之前,我对94名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及阅读基础进行了简单的调查,从调查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他们除了看电视、玩游戏之外,缺乏主动学习,主动阅读的自觉性。有部分学生的阅读还停留在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作业的层面上,兴趣不浓,态度也不够积极主动;很多学生的阅读量小,造成阅读困难。孩子在家中也缺乏阅读氛围。
在第一册的第四主题单元“家”中,安排了这样一项实践活动:“我家有个好习惯,晚上,爸爸妈妈常为我念故事书。现在我认识一些字了,自己也能跟着读。全家人一起读书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愉快。”我们以此实践活动为契机,号召家长为孩子创设优良的家庭读书环境,做到为孩子选择一些可读性强的书;每天陪孩子读一会儿书;每晚为孩子讲一个名人小故事。这样,将家庭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为学生建立起一个优良的阅读氛围。有的孩子虽然不愿读书,但却愿听故事,能从讲者的绘声绘色地讲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我们抓住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利用午餐、午休时为孩子们播放经典故事磁带,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段经常为孩子们推荐书目。同时,还开展了“好书介绍会”,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介绍给同学们,让同学们一起来分享自己的快乐,学生在介绍过程中讲得头头是道,听的同学也兴趣十足,会后学生看书的劲头更足了。
一年有四季,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诗词歌赋来赞美四季。不同的季节,我们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美景。适时地牵引学生的兴趣,问他们看到的景色怎么样?然后让学生去读描写相应季节的诗歌或文章等,然后开一个“赞(春、夏、秋、冬)朗诵会”。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由“看”牵引到了“读、诵”。从学生朗诵过的《春》《荷花》《秋菊》《梅花》等古诗来看,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此外,还利用许多传统的节日。如:国庆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诵读古诗词,去发展语言,提高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时间,我们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阅读时,我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我们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们还经常给他们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他们绝对肯定的启示:阅读非常有趣。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说自己这几天看的一本书,在书中学会的成语或感受到的好词句,并将好的词语及时的板书到黑板的左上角或用展台展示,让小老师教读。这样不仅能增加词汇的积累,又能使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低年级学生毕竟年纪小,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想方设法,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和收获的喜悦,激发读书后的成就感。
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90%的学生爱上了课外阅读,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把逛书店作为了自己最大的爱好,课间也能看见他们阅读的身影。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使用书面语的频率越来越高,还能用上一些好词佳句,写话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们在备课时,结合单元主题或课文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推荐与之相关的文章或篇目,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实现了“立体地读”。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反思与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我们阅读了大量关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相关文章,在借鉴别人优秀做法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养成了收集整理资料的习惯,并不时反思我们的实施策略、实施行为、实施效果。
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推广,我们还要做到:时间落实、活动落实、检查落实。看到课外阅读活动终于有效地开展起来了,我倍感欣慰。同时,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