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通过对几何图形分割与重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 图形如何分割;2. 图形如何重组;3. 什么才是美的图案。于是,我设计了多个环节,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完成分合合的制作。
归纳总结为三个特点:
1.逆向倒叙,细微切入:课堂从细微切入,点滴入手,一个翻转的动作,一个简单圆形,以小见大,低处着眼,层层递进。课程伊始,需要首先点破分分合合的一个最为基本重组手法:对称翻转。如何能迅速直观地呈现对称翻转的手法呢?我运用逆向手法,先向学生展示精美的图案,只需轻轻一点,图形立即还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教学呈现这样一个逆向倒叙手法,让学生的理解能从最低的门槛进入,对知识点得以迅速领悟。另外两个基本手法:移动与旋转。画面从这样一个简单可分割的圆形展开,让教学模拟渐入真实操作。分割后的扇形图形摆放,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发挥的空间,简便的操作尝试,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了重组的方法。
2.结合操作,凸现学法:在传统课堂中的作品演示,教师从一张几何图形纸张裁剪到重组并演示,耗时7-10分钟,而在这里,我演示出分割线条后,图形瞬间有序直观摆放出来,图形均等,一目了然,完全避免了繁琐迟钝的传统操作过程。
每个图形的灵活操作,是实现师生演示环节的重要基础。图形可以任意移动,翻转,旋转,虚拟现实的操作,教师学生在拼摆,探讨,交流分析的过程中,得出图形摆放美观的策略与方法。教学中,不同层次的操作渗透了学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分割与重组后,拓展创新正方形的变化分割,却与小狗造型有了生动的结合,如同敲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学生争先上台将图形重新设计重组,孩子也很巧妙地将狗变成了兔子等等,学生的学法又一次得到提升。
3.体验互动,恰当连接:可以配合白板环境下的教学,实现了双重交互,课件交互与白板自身交互,形成媒体合力,使传统操作式的互动转为体验式互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将图形串联成了一个各种小动物间的有趣故事。学生惊叹于几何图形居然可以做出如此神奇的作品。结合教学内容,恰当链接了七巧板等史料,将古代与现代的作品对比,体现出“分分合合”不同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