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成长营练兵课活动记录
时间 | 4月30日 | 执教老师 | 吴聪利 |
学科 | 数学 | 课题 | 三下《认识分数》 |
主 要 推 进 过 程 |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情境:猴妈妈带小猴到桃园摘桃子,摘了一个桃子,要分给2个小猴,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并适时复习分数各部份的名称及各部份表示的意义。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揭示课题) (复习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使学生对已学过的分数勾起回忆,感知平均分在分数中的意义,为下面学习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埋下伏笔,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 第二环节:操作交流,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的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迁移。我主要创设三个情境,分三步进行教学: 1、初步体会(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情境:猴妈妈觉得一个桃子不够吃的,又继续摘桃,她摘了一盘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你知道每只小猴应分得一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先讨论,再用课件演示: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是要把这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 小结:把一盘桃看成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分,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 如果这盘桃有6个。想一想,怎样在图中表示这6个桃。 请出小棒帮帮我们,先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 要求: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替个桃子,想想平均分给2只要怎么分?(学生操作) 请一位学生上去演示。 师总结:看来同学们都是把6个桃也就是这盘桃看成一个整体(课件出示集合圈圈起的6个桃。)平均分成了几份?(2份,在数学书平均分用虚线表示)都知道是两份,你能把两份指给大家看吗?(请一位学生上去指指看) 追问:这3个桃是一份,这3个?那每只小猴这两份中的几份呢?所以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2、接着趁热打铁: 你会表示下面图中每盘桃的1/2吗? 让学生完整的说出分法的过程。 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把4个桃子看成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涂其中的一份。 3、加深体会: 课件同时出示3盘桃平均分后的示意图。比较这3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上面每份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用1/2来表示呢? 让学生先讨论,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学生尝试起来说说。 小结:每盘桃的个数的多少无关紧要,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盘桃的1/2。 4、深入学习:(课件出示情境图) 提问:如果把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教师演示) 5、比较: 为什么都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分得的结果却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呢? 学生讨论总结。 小结:把6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其中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利用课件生动形象的演示:把一盘桃平均分成若干份,不管每份多少个都占整体的整体的几分之一。“无论每份是多少个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点上的跨越,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跨越,我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台阶,让他们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来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并且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从而抽象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无论每份是多少个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第三环节: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试一试:12个桃,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它的几分之一? 学生先在课本上分一分,填一填 学生尝试练习,并和同学交流。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几组练习: 1、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完成填空,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2、比较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填完后再交流,指名回答。 3、操作练习 (1)涂色练习: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图 教师指导学生先根据分数的含义确定平均分成几份,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再把其中的一份涂色,涂好后看看这一份有几个,然后课件演示订正。 4、小棒游戏 拿出18根小棒的1/2和1/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吗? 学生之间分一分,拿一拿,猜一猜,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5、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呢? 发散学生的思维。 第五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总结: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分数,知道不仅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也能看作一个整体,只要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2、拓展延伸:你还能用分数来说说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吗?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
专 家 点 评 |
1.李老师对本节课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表扬。可见对本节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也得益于在学校上了教研课,有了一次试上的经验。
2.学生对本节课的表现,是否真正掌握知识,要深入了解,可以批改看看他们作业。
| ||
反 思 重 建 | 一节好课,离不开教研组老师们的点拨,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把众人好点子收集为用。也离不开专家老师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