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23在常州市勤业中学参加了“第十三届常州市教师学术沙龙”,沙龙主题是《中小学作业设计的实效性研究》。经过历时将近三小时研讨,也结合平时对本校课题作业设计的思考,谈一谈一些浅显的反思与收获。
作业设计偏向于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布置作业的同时就应该预设该怎样去讲评。而作业的有效性往往指的是教师要根据设计的作业进行精选,让学生进行精练,最后进行精讲,也就是作业反馈教学。此次作业设计研讨主要内容为“分层”。
我们理解的分层往往是分层作业,但是“分层”这个词却包含着多方面的意义。可以指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学生也就是分班教学,即为分层教学;也可以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即为分层作业。那么在分层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矛盾,即分层教学或者分层作业可以促进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与被分层作业设定的层次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之间的矛盾,然而我认为要平衡这种矛盾的做法就在于教师对分层作业的评价。
以下我将阐述一些我自己的思考:
一、分层指向
不管是分层教学还是分层作业,分层的指向也就是分层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心理问题,分层作业的设计一方面是根据学生分内容,另一方面是根据内容分学生,当然所以的操作只要教师做到心里有数即可。
二、分层维度
分层的维度原则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定,让学生在分层作业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发展。可以从作业时间、作业内容、作业量进行分层。
1.根据时间的长短进行作业设计,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时指的是课余时间、周末、小长假,长期即为寒暑假作业。
2.根据内容的难易进行作业设计,即层次分为基础知识的巩固、知识的低层次应用、知识的高层次应用、知识的迁移与创新。
3.根据作业量的多少进行作业设计。
当然作业量也要考虑前两个维度,也就是三个维度的作业分层设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三、分层作业形式
分层作业的形式是根据分层维度而定,下面只是自己想到的一些方面:
1. 大主题活动
如:数据的应用、几何图形的变化等
2. 知识的前世今生
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拓展性作业。如搜集有关圆的知识形成过程,包括人物、事件、结果等,以小报或者指示卡的形式呈现。
3. 知识整理
知识整理也就是根据知识之间 的联系或者知识结构以不同点形式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如表格或者思维导图。
4. 作业反思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作业情况整理错题,并写出作业感受与注意点。
5. 班主任效应
设计有针对的作业,应用零碎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得在短时内高效的对知识进行巩固与迁移。
四、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的性质是形成性评价,结合分层的序列性,评价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这分层效果的好与坏。原则是教师的分层评价做到自己心里有数,不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分层形式。只让学生清楚教师的评价是在关注学生自己,从而起到评价的激励作用。那以怎样的形式进行评价呢?其实最常见的就是评分标准,还有制定一些趣味性的评价表格,也可以是符号与语言的评价,但是有时时间和精力有限,怎样去平衡,有待进一步思考。
五、分层结果
不管分层的内容和形式是怎样的,在实施的过程中,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认为分层最终的结果就是让教师的评价促使学生从低到高进行“跳层”或“越层”,从而得到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