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文章内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李霞)
发布时间:2019-04-2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霞

    执教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经过王勤老师的点评、指导,对本课的反思如下:

    本课为了能够让司马迁的人物形象有序有肉,丰满起来,可以对教材文本进行多次勾连。

   

(一)勾连经验,方法迁移助教学

阅读教学中,勾连经验,就是激发学生借助旧知,学习新知,学以致用,达到新旧知识的迁移、融合,省力助学。笔者在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深度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联想到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两篇文章的内容极为相似,谈迁遭遇了《国榷》原稿被偷的厄运后,重新振作,撰写出了鸿篇巨制,体现人物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品质。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讲述了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坚持写《史记》,体现人物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两篇文章都是借助人物的典型事例来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因此,可以借助《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课的学习经验或者方法来助力本课的教学,有了之前学习经验基础的铺垫,本课的学习更是小菜一碟。因此,勾连经验能够打破孤立文本学习所导致的知识碎片化的局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收获“学习一篇,解决一类相关体裁文本”的效果。

(二)勾连背景,拓展阅读知其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与文本进行对话,文章背景不可忽略。适时适当地呈现文章的背景,更容易让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时代,跨越时空界限,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入情入境,深切地感悟文章内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两处教学中勾连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2]因此,勾连背景,能够让学生立足于文本的整体,事件的始末,知其所以然,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勾连语境,深入阅读知其意

勾连文境,教师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挖掘文本资源,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文本的补白,让学生成为文本人物,设身处地地进行人物角色的体验,在体验中拉近距离,加深印象,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使文本更加丰满,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临终嘱托”这一环节,学生借助文本的语言文字,读读、品品、悟悟,感受父亲的伤心、无奈和遗憾。笔者勾连语境,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补白: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者他的嘱托,司马迁会说些什么?另外,文本的插图是文本文字的延伸,能够形象化地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所以创设语境,用好插图,学生在品读感悟的情感基调上去想、去说,形成个性化的体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