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
尽管每堂数学课有每堂课的既定目标,也有各自的重心所在,但就整体来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应该下工夫的“点”在什么地方呢?什么是最需要去做的事呢?
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好玩”曾经是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的赞美。但为什么数学所特有的魅力对好多学生来说常常难以感受呢?这值得我们思考特别在义务教育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工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是“引发数学思考”。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模仿,类型强化,技能操练固然在教学中需要去做,但如果这些措施离开了数学思考,也只能是无效行为。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指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养成的、较稳固的学习行为、倾向和习性。之所以提出数学学习习惯,①是因为在长达九年的义务教育学习阶段,一个人在学习上的习惯总是处于不断的养成过程中,它是与学习行为相伴而行的,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习惯有好有差,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予以引导,加以培养。②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具有很强的心理内驱力和学习目标达成的惯性力,它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学习的正向迁移,提高学习效率。③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学生今后在适应终身学习上受益。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是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四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此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类型模仿、习题演练成为最主要的方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显得比较被动,缺乏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摘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读书心得:
当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不禁反思,在平时我的数学课堂上我是否在这四个方面下了功夫?学生是否喜欢我的数学课堂,是否对数学充满了兴趣,?我有没有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是否掌握了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了呢?对照自己的课堂,我陷入了沉思。我想我并没有完全做到这几点,学生对数学学习还存在应付心理,甚至我在备课的时候也存在一定的应付心理。数学课堂最需要去做的事情我还远远没有做到,在上课之余,我应该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在充分做好准备的时候进入课堂,让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上爱上数学,在学习之余还有兴趣有能力去继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数学内容,我想这样才应该是真正的数学教育应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