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苦难每个人都会有,但是每个人面对苦难的方式不一样。我记得我曾经说过,希望不重要,意义才重要。曾经的我对于希望的理解是在某个未来会有某样东西在那里等着你,而这个东西是你继续生活下去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能就是希望。我以前也一直觉得希望可能就是我生活下去的动力,因为有这些希望我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苦难。但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真的对人生每时每刻的经历、得到的爱、和遭受的苦难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讲的其实是作者弗兰克尔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段极少人能够体会的经历。在二战德国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生活。其实听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就能让人感觉到死亡。作者在那里遭受了常人根本无法体会的绝望。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但是他奇迹的生存了下来。支持他活下来的不是坚信有一天可以从集中营出来的希望,而是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就像尼采说的“那些没有打败你的,会让你更强!”你可能会觉得集中营那样一个炼狱般的地方,只有死亡,煎熬,焦虑,绝望,封闭,在那里的人们应该是充满恐惧和麻木的。但是书中说有些人进了集中营,肉体忍受着地狱般的折磨,精神却依然高贵、独立、平静。作者正是渐渐发现即使在集中营这样的地方,人性还是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从而发现了意义对于生命存在的价值。
书中将了很多让人无法想象的经历。有一处描写让我很吃惊,按照我的理解,在集中营生存你首先是需要食物,需要衣物,然后是需要保存自己生命的指标尽可能的良好。但是书中却说,都不是的。比作者更早进入集中营的老友对作者说:“如果有可能,每天刮脸,不论是用锋利的玻璃刮脸,还是用最后一块面包换刮脸工具。只有如此,你才能看起来更年轻,而且刮脸还会使你脸色红润。想活下来,唯一的办法是,看上去能干活。如果你脚后跟起了个水泡,走路瘸了,第二天就会被送进毒气室。刮脸,挺直腰板站立,精神抖擞地干活,你就不用怕毒气。”读到这段话让我为之震撼,即使在集中营,存活下去的方法都是尽可能的让自己有用,而不是尽可能的让自己舒服。
还有一处让我印象深刻的描写。作者说:“有一天监狱的一个狱友告诉作者他做了个非常清晰的梦,梦里有个声音告诉他1945年3月30号我们会得到解放。他满怀希望的告诉作者,并且坚信3月30号自己会获得解放。”可是距离那天越来越近的时候,他开始生病,高烧。3月30号那天他陷入昏迷,第二天他死于伤寒。作者说集中营里死亡率最高的时刻都在圣诞节前后。不是因为流行病,而是因为多数犯人都天真的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随着希望越来越渺茫,犯人失去了勇气,变得沮丧起来。这严重减弱了身体的抵抗力,导致死亡。
其实书中描绘了很多集中营中的场景,很多你无法想象的场景,例如面对死亡时候人们的表现,对待每次转移名单的态度。因为这些遭遇,人们开始变的冷漠,麻木,嫉妒,自卑、易怒。甚至作者也经常想打人。面对这种环境,你肯定也会说,是啊,我难道还有其他的选择吗?作者却在书中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有的。即使在这么艰难一个环境中,还是有人会走过每一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的人。虽然这种人不多,但足以证明,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别人手中夺去的,这个就是你人生最大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下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每天人们都会面临抉择,要么保持自我内在的自由,还是抛弃自由和尊严而变成标准的囚徒。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的“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