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作为一种数学学习方式,但是怎样去执行,却是模棱两可。有一次去听课,课题为分数的基本认识,教师组织了如下的教学——
师:这几科我们学习认识分数,你想听老师怎么讲还是愿意自己探究?
生:自己探究(齐声)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自学,比比谁的收获大
学生看书自学后,交流汇报。
生1:我在知道了半个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生2:我学会了吧一个蛋糕平均分为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
生3:我学会了二分之一的写法
……
师:小朋友们太棒了,老师为你们点赞!下面请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正方形纸,动手折出这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并涂色表示。
随后评课环节,很多教师认为执教者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探究新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张奠宙、张小平在《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说“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是否学好‘数学’为依归。也就是说,教学手段必须为数学内容服务。”难道评论一堂课的优劣,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情境?学生是否自主探究,气氛是否活跃?是否分小组合作?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可有可无起来。上面的教学。提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个性,是否还遵循数学的逻辑?任意的开放,数学的严密性还有几成?认识分数,名义上是学生自主探究,实质上还是接受学习。“假探究”学生仅仅记忆了形式化的知识,缺乏对数学本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