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5:
编号:
课题名称: 区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设计与论证报告(5000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组相关人员名字)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流动儿童” 本课题研究中“流动儿童”特指在小学阶段主要就读于农村小学或简易学校,之后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地区或城市周边欠发达县/区流动到本区,并在本区公办小学就读的流动儿童。他们年龄一般在8—14周岁,具有流动性强,年龄跨度大,知识结构与能力不一,心理健康表现差异明显四大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依托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使受教育者获得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 区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是指课题组通过课堂教学,团体辅导,个案研究等途径,形成解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使本区流动儿童心理达到以下健康标准:⑴适应环境能力强;⑵人际关系和谐;⑶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⑷了解自我,悦纳自我;⑸正确面对和接受现实;⑹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⑺人格完整独立;⑻热爱生活,乐于学习;⑼充满自信。 |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美、英、日、法、德等国家很早就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至今已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研究表明:第一,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均衡,地区差异小。如,美国1992年成立的儿童心理健康中心。该机构在各个洲设立了不同内容、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分支机构,各地的未成年人和家庭可以就近选择。第二,国外,因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被看作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心理支持者,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的任职资格要求很高。如,在美国,担任心理辅导老师普遍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必须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接受特殊训练,还要经过至少一年的实习,然后才能获得资格认证。第三,在国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的配备比率非常高。心理辅导员人数与学生的比例至少是1:1000。第四,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较高,社会和家庭参与水平也很高。有数据表明超过百分之七十五的家庭积极地参与。但国外研究中,涉及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乎没有,这可能与各国国情有关。 2.我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国内绝大部分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侧重于公办普通中小学,而具体针对流动儿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比较少。专著仅见董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开明出版社),该书对流动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方法与途径做了比较详细的阐释。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引起了部分高校研究生的注意。刘清在其毕业论文《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南昌大学,2007年)中对流动儿童心理特征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并从政府、大众媒体、社区、学校四个角度对改善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策略做了详细阐述。,徐雅宏在其毕业论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2009年,辽宁师范大学)中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俊《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文章,将“三位一体”进行了拓宽,主张针对流动儿童实行个体干预教育,利用心理周记等方式与流动儿童进行书面交流,发掘优秀品质,进行自我教育。邓辉《关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研究》一文将重点放在“四位一体”中的社会公共层面。费旭华的硕士毕业论文《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流动儿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2016年,重庆师范大学),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综上所述: (1)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之处是:政府对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并组建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分工到位,落实到人,教师队伍素质高,体系完善,能够争取家庭、社区对此项工作的支持,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我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1、研究者偏向于研究流动给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忽略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2、研究取样存在一定偏差,重点只关注某些大城市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而忽略了中小城市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3、除了利用心理实验研究外,其他研究多是问诊下药,很少有学者提及“药效如何”,并且缺乏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前后对比。4、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题虽然较多,但是缺乏系统整合和理论构建。 研究价值: 通过该研究,提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不断提高对流动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的水平,进一步推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形成系统的研究和理论构建。 | |||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 |||
研究目标: 1. 找到并借鉴国内外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经验。 2.了解本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学校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找出问题并归因。 3.为解决本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找出对策。 研究内容: 1.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文献研究。 对当前国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国内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进行文献研究,形成文献综述,寻找其中对于有效构建本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重要借鉴作用的优秀经验。 2.区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的调查研究。 调查本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以3所流动儿童占比极高的学校为样本)。采用适用于儿童的标准化心理健康测验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我区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心理测量。同时对3所学校(同上)校长、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问卷,了解本区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及设施情况,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 3.区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内容的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及调查、访谈,分析并探寻适合本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与教育教学内容。 4.利用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例研究。发掘与利用流动儿童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形成相对完整的课例集。 5.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团体辅导的策略研究。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找出本区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依据心理团体辅导的相关理论,探寻合适的途径与方法,展开相关的活动,使流动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6.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研究。探寻标准化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及科学规范的使用机制。建成一所标准化的心理咨询室,并使其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7.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评价研究。对比研究前后的数据,准确判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探寻适合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价体系。 研究重点: 1.区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的调查研究。 2.探究有效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策略。 | |||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 |||
研究思路 : 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前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优秀经验,把握以往研究的不足,结合实际确立本研究的重点,然后深入实际,调查我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对我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进行探索分析,提出解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3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材料,完成课题申报、论证、立项。 2.课题研究资源的全面分析。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8年4月~2020年8月) 1.制订计划,购置与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书籍与其它资料。 2.课题组分工,确定子课题负责人和子课题成员。 3.分批进行课题组主要成员和子课题成员的理论学习与培训。 4.研究解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途径与策略。包括:区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内容的研究;利用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例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的策略研究;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疏导的个案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评价研究。 5.邀请课题研究专家作专题学术报告或座谈,全面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对课题实施过程进行经常性地指导,以便课题组进行及时地反思与改进,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不断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并做好阶段性经验总结。 6.收集整理资料,逐步完成相关总结、论文并公开发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9月~2020年12月) 1.相关成果总结,提炼。 2.完成子课题研究报告。 3.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 4.成果提交鉴定、验收。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釆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定性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提出关于解决本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并以国内外相关文献概述分析为研究的基础,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走向,为解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问卷调查法 对本区3所流动儿童占比极高的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家长及全体教师展开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全区的心流动儿童理健康现状。 访谈法 通过对本区几所学校校长、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及一线管理者和实践者的感悟,为较好地提出解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的有效策略积累现实依据。 案例研究法 利用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研究,形成课例集。 行动研究法 在本区范围内,针对目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调整方案――再实施方案的行动研究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 |||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
主要观点: 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培养要求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努力将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心理的健康既是现代健康观、人生观、质量观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流动儿童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其在融入城市过程中亟需心理调适和指导。2.儿童的心理健康以预防和积极引导为这。3.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采用集体教学、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方式予以干预。4.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是当前转型时期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 可能的创新之处: (1)视角的创新:一般研究者偏向于研究流动给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本研究重视了流动儿童身上的积极心理。(2)研究内容的创新:一般研究者取向重点只关注某些大城市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整体性研究,而本研究取样于本区公办小学中的流动儿童,更有针对性,并且注重检查效”,进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前后对比。(3)观点的创新:一般研究只注重零散的研究主题,本研究将探索将零散的研究主题及成果进行整合,努力形成系统的理论构建。 | |||
(六)预期研究成果 | |||
阶段成果(限5项)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当前国内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 2018.3 | |
本区流动儿童心理现状调查报告 | 调查报告 | 2018.4 | |
“荷音”心理咨询室建设总结及使用方案 | 手册 | 2019.3 | |
“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例研究 | 课例集 | 2019.12 | |
最终成果(限3项) | “区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结题报告 | 报告 | 2020.12 |
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团体辅导的有效策略 | 资源库 | 2020.10 | |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包括课题主持人在内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 |||
本课题完成的可能性较大,理由如下: 1.课题组力量强。一把手校长主持,亲自统领该课题。第二主持人是市兼职科研员,区教科研先进个人。均主持过市级课题,研究能力强,科研成果丰富,论文多次在省级刊物发表,主持的多个项目在省市区教科研成果中获奖。核心成员中有总务,有教导主任及大队辅导员,硕士研究生2名,班主任7名,保证了研究团队有较好的理论研究素养及丰富的实践基础。 2.课题前期准备充分。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已先期展开,对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国内流动儿童心理教育的研究现状作了充分的文献研究,形成了相应的文献综述。对本区三所流动儿童占比超过八成的学校)进行了学生问卷(613份)测量,家长问卷(80份)调查,教师(60人)、校长(3位)访谈,获得了第一手详实准确的数据。 3.学校重视此项工作,全力支持研究资料的获得,保证足额拨付研究经费,确保日常工作与研究不冲突,留出足够的研究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