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育人 育人之“心”
丽华新村第三小学党支部2018年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建设报告
2018年12月
一、行动背景及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外地学龄儿童少年跟随其父母流入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在城市的就学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2008年以来常州市有近80万流动人口,其中市区就有学龄流动儿童少年7万多人。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他们也是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生存境遇比较恶劣。由于生活压力,环境改变,自身认识等因素导致流动儿童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引导流动儿童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孩子,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7年底开始,我校党支部结合我校实际,以“区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为主题,成立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展开行动。我们的目标是:了解本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学校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找出问题并归因,为解决本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找出对策。
二、主要做法:
(一)调查我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在2017年12月到2018年1月期间,我们采用发放问卷,现场采访等方式,调查了我区三所流动流动儿童占比较高的公办学校(丽三、青龙、雕庄)。从结果来看:
1.雕庄小学,229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58.1%。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较高,其中对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各因子检出率分别为52.0%、10.0%、9.6%、7.4%、3.1%、1.7%、0.9%、0.9%。
2.丽华三小,212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64.62%。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非常高,其中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因子检出率分别为55.2%、3.3%、0.57%、23.1%、22.6%、16. %、6.6%、1.4%。
3.青龙小学,172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54%。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非常高,其中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因子检出率分别为31.4%、0.6%、1.2%、9.3%、6.4%、3.5%、1.2%、1.2%。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流动儿童较普遍的心理问题是“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其中最突出的是“学习焦虑”,从整体上看,学习焦虑的检出率最高,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检出率不同,其中以六年级最高。同时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三年级主要以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为主;四年级主要以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为主;五年级主要以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为主;六年级主要以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为主。
(二)调查我区公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以上几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的访谈则显示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客观因素造成:
1.首先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学生犯错误只从思想层面去批评教育,而从来没有从心理层面加以疏导。只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等。凡此种种是思想认识的不到位的表现,更是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深入开展的根本原因。
2.师资力量配备不到位,学校教师多数都没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习。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缺乏了解和掌握,对心理辅导方法不熟悉。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对教育对象产生副作用。
3.学校课程设置中没有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上级没明确的引领和要求,故学校安排的心理教育课大多流于形式,应付了事,较多时候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是思想品德育教育课,或者是生命安全教育课。
4.学校没有专业、科学的心理咨询或辅导场所,有些学校有这些科室,但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没有做好宣传,知道的学生甚少,也形同虚设,没有用好用足;
5.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得不到应有的理论指导。除了少数几个学校外,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还没有形成浓厚的氛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学科带头人,没有组建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骨干队伍。
(三)调查我区流动儿童的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通过对60位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分析(发放80份,实收60份),发现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
1.流动儿童父母对其子女的需求存在认知误区。流动儿童父母总是竭尽所能赚取更多的经济收入,为子女提供更优质的物质生活,满足子女在各方面的需要,尤其是在学习方面的要求,如参加各项辅导班兴趣班等。然而,由于忙于生计,这些流动儿童父母很少有时间与精力和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他们无法准确地了解子女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状况。在对子女的经济支持与情感支持方面,流动儿童父母似乎更倾向于前者,即通过金钱弥补自己在情感支持方面的缺憾。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摆在首位,60个家庭中只有2个认识到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系统地学习关于教育理论的家长几乎为零,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能力不足。教育方式大多是说服教育不管用只能打骂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办;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近一半的家庭会当孩子的面互相指责或者一方教育一方护着。家中负责孩子教育的以“父母一方”居多数,另一半不闻不问。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都较低,他们只能从事低技术水平、低收入但工作强度大的工作,因此如何平衡工作与子女照顾就成为摆在流动儿童父母面前的一个难题。
三、初步成效:
1.强化领导重视,形成制度。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使心理健康教育个个知晓,人人重视,全校上下一心,共同关注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把这种意识渗透到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2.加强教师培训,形成队伍。心理健康教师必要有专业性,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老师提供专业提升的机会,2018年有一位教师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在经费上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学习的支持,不断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及专业技术水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实效。
3.保证专项资金扶持,持续投入。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配备专门的咨询、辅导室。已经有教师、学生主动地、经常地来到咨询室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4.构建“三位一体”模式,形成合力。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仅仅依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股绳”扭成一团一起用劲,才会地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落到实处。在2018年区政协第九届会议上,书记作为政协代表,提出了“关于提高我区公办中小学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提案”,得到了较多代表的附议,为本项目形成社会支持系统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
下一阶段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形成理论架构并一定区域内进行推广。我们相信,育人之心,用心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