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区“学生身心健康五大行动”建设工作申报表
项 目 名 称 | 以“心”育荷 向美而行 | ||
单 位 | 姓名 | 职务 | 联系电话 |
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 | 姚冬健 | 校长 | 13813586010 |
建设内容 (含项目背景、项目目标、项目内容、实施路径、预期成效等内容,500字左右) | |||
一、项目背景 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他们也是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生存境遇比较恶劣。由于生活压力,环境改变,自身认识等因素导致流动儿童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引导流动儿童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孩子,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校流动儿童比例为80%,212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64.62%。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非常高,其中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因子检出率分别为55.2%、3.3%、0.57%、23.1%、22.6%、16. %、6.6%、1.4%。通过该项目,提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不断提高对流动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的水平,进一步推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形成系统的研究和理论构建。 二、项目目标 基于该项目了解本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学校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找 出问题并归因,为解决本校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找出对策。通过课堂教学,团体辅导,个案研究等途径,形成解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使本校流动儿童心理达到以下健康标准:⑴适应环境能力强;⑵人际关系和谐;⑶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⑷了解自我,悦纳自我;⑸正确面对和接受现实;⑹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⑺人格完整独立;⑻热爱生活,乐于学习;⑼充满自信。 三、项目内容 1.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文献研究。 对当前国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国内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进行文献研究,形成文献综述,寻找其中对于有效构建本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重要借鉴作用的优秀经验。 2.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的调查研究。采用适用于儿童的标准化心理健康测验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我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心理测量。同时对校长、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问卷,了解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 3.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内容的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及调查、访谈,分析并探寻适合本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与教育教学内容。 4.利用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例研究。发掘与利用流动儿童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形成相对完整的课例集。 5.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团体辅导的策略研究。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找出本区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依据心理团体辅导的相关理论,探寻合适的途径与方法,展开相关的活动,使流动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6.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研究。探寻标准化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及科学规范的使用机制。建成一所标准化的心理咨询室,并使其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四、实施路径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整理项目申报相关材料,完成课题申报、论证、立项。 2.项目研究资源的全面分析。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1.制订计划,购置与项目研究有关的理论书籍与其它资料。 2.小组分工,确定子课题负责人和子课题成员。 3.分批进行课题组主要成员和子课题成员的理论学习与培训。 4.研究解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途径与策略。包括:区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内容的研究;利用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例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的策略研究;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疏导的个案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评价研究。 5.邀请研究专家作专题学术报告或座谈,全面提高项目组成员的理论基础,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经常性地指导,以便项目组进行及时的反思与改进,在研究的实践中不断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并做好阶段性经验总结。 6.收集整理资料,逐步完成相关总结、论文并公开发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相关成果总结,提炼。 2.完成项目研究报告。 3.成果提交鉴定、验收。 五、预期成效 1.利用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研究,形成课例集。 2.“荷音”心理咨询室建设总结及使用方案(手册) 3.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团体辅导的有效策略资源库 4.“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结题报告 5.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资源(校园剧、班队活动、讲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