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基础教育学校品质提升建设项目
暨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我校的品质提升建设项目为“以仁育荷,向美而行”
“仁爱”课程项目精神理念及实施途径
我校以“仁爱”为文化引领,开展学校特色的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仁爱课程项目主要从三个维度架构,分别是:劳动教育、食育及美育。这三个维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相互交融,活动内容相互穿插,每个板块中生成序列化主题活动,形成丰富的主题活动资源。该课程主以学生兴趣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科融合为策略,以探索为方式,以雨荷农场为基地力争培养“文明、勤学、健康、合作、节约、感恩、创造”的七彩雨荷娃,让学生在序列化的课程中激发生命自觉,滋养心灵,健康成长。我们对“仁爱课程”进行了整体架构,呈现了课程的板块内容、实施途径等。
一、仁爱课程之“劳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立德树人,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孩子健康成长的概念,劳动意识、劳动精神。我校自2009年建立雨荷农场以来,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种植活动,学生吃苦耐劳,纯真朴实。在这基础上,我们从学校层面辐射到家庭与社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创造活动。最终,我们提炼了三大主题的活动,分别为“小鬼当家”“农场小卫士”“小小志愿者”小主人课程。我们的劳动教育,不仅要致力于观念培育,而且重在教孩子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培育一种现代“新生活”方式,推向社会。
在小鬼当家主题课程中,我们制定了学校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生家务劳动清单,引导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在学校孩子也是一个小主人,学生布置教室、共同创造班级文化氛围。
我校基于农场这一平台,我们开展了丰富的活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在农场主题课程中,所有学科有机融入到劳动教育中。
在劳动教育中我们认为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学生要走出校门,走进社区,我们中国银行、河海大学、常州敬老院、等多家单位友好共建,学生们在志愿者活动中汲取营养,帮助他人,学会感恩。
二、仁爱课程之“食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我校把开展食育作为落实“健康第一”的重要举措,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以下是我校“食育课程”的学科整合策略图(PPT)
我校致力于开发主题活动资源,主要以食育与美,食育与健康,食育与环保,食育与劳动,食育与感恩、食育与中国传统、食育与礼仪等维度进行主题活动的开展。
学生在“舌尖上的常州”“我是食堂管理体验师”“传统节日及24节气美食”等主题活动中学会感恩、习得传统文化。
三、仁爱课程之“美育”
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我校依托传统文化24节气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发现节气之美、理解节气之美、创造节气之美,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以下是我们开展的课程架构表(PPT)
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了解节气的知识,感受节气的美,他们用巧手、画笔、照相机记录了自然的变化与美丽,用诗词、舞蹈表达出对节气的热爱与崇敬。节气课程让我们感知时光的脚步,天地万物的美好、生命的浪漫与诗意。
二、、项目措施与保障
1.建立课程研究制度
2.建立课程师资培训制度
3、建立评估激励机制
三、时序进度
1、起始阶段。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文件、案例,并将理论用于实践设计教学活动。
2、实施阶段。围绕劳动教育、美育、食育形成三大教师课程开发团队。各板块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形成序列主题活动,发掘主题活动的教育价值,实现主题活动课程化。
3、总结阶段。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方案的改造、提炼,形成策略及完善的课程体系。全面涵盖各年级领域的课程资源。并在今后的保教工作中断充实、丰富它,逐步形成较成熟
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