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吕倩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二(3)班和二(4)班学生大多数学生喜欢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共同探讨。也有少数学生基础知识差, 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本学期我打算继续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力求使他们能在快乐中学习。
2、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九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
第1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2单元. 《时、分、秒》
第 4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 第6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
第3单元.《认识方向》 第5单元.《分米和毫米》
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
第8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
在两个领域的综合教学:
第9单元.《期末复习》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册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知识技能方面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与位置;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知道可以用算盘表示万以内的数;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联系已有的对四则运算的认识和相关的计算经验进行探索并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的加减笔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加减估算;联系对乘、除法的认识和计算表内乘、除法的经验,探索并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能正确计算简单的有余数除法。能认识钟表,认识时分秒,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钝角。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断则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他三个方向,会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进一步积累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
(3)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相关的数据,进一步感受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体会数据的价值。
2、数学思考方面
(1) 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数的大小的理解,提高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的加减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过程中,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不断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应用加减运算,有余数的除法,认识时、分、秒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题思路的经验,进一步增强有根据、有条理进行思考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认识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认识角和直角,以及相关的测量、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进一步体会现实空间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相应物体的联系,不断增强直观思考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5)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类,体验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3、问题解决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的认识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和方法,从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用学习的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借助摆学具或画图等方式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在描述物体方位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画图和口头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分类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一般方法。
(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与同学合作,能有条理的交流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不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4)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学会在表达前整理、在倾听后思考,逐步增强评价与反思意识。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和验算方法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3)使学生在进行四则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培养发现错误能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4)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求商方法。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3、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1、能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会比较角的大小。
四、教学措施
1.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提倡学法的多样性,注意聆听学生的心声。
3.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练习题要进行整合和筛选。
4.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五、教学具准备
米尺、直尺、钟面模型、计数器、算盘、角的模型、小圆片若干个、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进度表
时间 | 周次 | 教学内容 | 教学课时 |
2.18-2.22 | 1 | 一 . 有余数的除法 | 4 |
2.25-3.1 | 2 | 二. 时、分、秒 | 4 |
3.4-3.8 | 3 | 认识方向、测定方向 | 4 |
3.11-3.15 | 4 | 整数、千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 | 4 |
3.18-3.22 | 5 | 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 | 4 |
3.25-3.29 | 6 |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 | 3 |
4.1-4.5 | 7 | 五. 分米和毫米 | 3 |
4.8-4.12 | 8 |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 | 4 |
4.15-4.19 | 9 | 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 4 |
4.22-4.26 | 10 | 三位数加法的笔算(进位) | 2 |
4.29-5.3 | 11 | 三位数加法的笔算(进位) | 2 |
5.6-5.10 | 12 | 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 | 2 |
5.13-5.17 | 13 | 三位数隔位退位减法的笔算 | 4 |
5.20-5.24 | 14 | 七. 角的初步认识 | 3 |
5.27-5.31 | 15 | 八.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 | 3 |
6.3-6.7 | 16 | 综合实践:了解你的好朋友 | 1 |
6.10-6.14 | 17 | 期末复习 | 4 |
6.17-6.21 | 18 | 期末测试 | 4 |
6.24-6.28 | 19 | 学期末工作安排 |